返回列表 发帖

法国高考為何愛哲学?

导语:高考已经过去了近半个月,但硝烟依然弥漫。6月19日下午,学者许纪霖发微博写出2012年法国“高考”作文题,引起网友热议。这条微博一天内转发将近20000条,有网友甚至感叹:法国“高考”作文题,中国50年也休想达到。究竟是什么样的题目能让网民如此痛心疾首?

和中国高考不一样的是,法国高考其实就是高中毕业会考,法国人称为BAC,考试的合格率在85%左右。



这些年,法国学生写过的高考作文

6月19日,学者许纪霖发表微博称:“据我在法国留学的博士生透露,今天是法国“高考”(BAC)的第一天,考试内容为“哲学”,总共4个小时,就一特定题目撰写论文。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法国有这么多的哲学家,而中国只能盛产应试者了。”

据悉,哲学类题目分为文科卷、理科卷、经济社会科卷等。哲学论文题目如下:

文科卷:
1、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了什么?2、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吗?3、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理科卷:
1、我们是否有追求真理的义务?2、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解释卢梭《爱弥尔》的一个节选段落;

经济社会科卷:
1、是否存在与生俱来的欲望?2、工作仅仅是为了有用吗?

“解释尼采《快乐的科学》的一个节选段落。”、“艺术的必要性是否小于科学?”、“文化是否使人扭曲?”……这都是法国高考近年来考过的题目。相对于中国高考的作文题,法国考生个人发挥的余地比较大。但这样的作文题也常常让人难以下手。



对比中国,高下立判

我们见惯了中国式的题目,远者如“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政治挂帅,与时俱进;近者如“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人生,诗意还是失意”、“梯子不用时横着放”这样的心灵鸡汤乃至用意不清的题目。

网友们评论说:“或许(法国)这些题更能体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中国考题则是在锻炼学生的记忆力。”、“这是避免作弊互相抄袭最好的手段了。”、“估计法国考生看到我们的题目也会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什么,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

在很多法国人眼里,“高考”并没有什么不同,父母该上班上班,很少有陪考现象。法国高考在每年6月进行,因为不能参加的学生,9月还有一次补考机会。

法国将语文和数学放在哲学考试之后,是因为它们属于技能。而思想比技能重要,毕竟思想决定行动,思考带来进步。



从拿破仑时代起,哲学就是法国人一生必过的关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其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这已是19世纪以来的惯例了。所以每个法国人都有在中学时代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也就是传说中的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的一关——不论是主修文科、经济社会,还是理科,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考哲学,写一篇哲学作文。

考试从早8点到中午12点考4个小时,考生可以在三道题中任选其一。供选择的题中总有一道是“语录评论题”,即给出一段某哲人的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来加以诠释和评论;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即给出某种哲学观点,由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一周8小时哲学课,旨在让学生学会创造性思考,发现自我价值

在法国,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要上4个小时的哲学课。

法国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气力学习哲学呢?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哲学更是已经融入法国人的血液里

法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上曾产生过像笛卡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萨特这样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学家。耳濡目染,很多法国人都不知不觉地沾上了几分学究气。所以法国人个个能“侃”。

法国各个电视台每天都有现场直播的清谈节目,请来的不论是政界要人,明星大腕还是平民百姓,也不管讨论题目是谈天还是说地,嘉宾们都争相发言,而且个个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话匣子一打开就再也收不住,急得主持人频频作手势要他们适时打住。

这些满腹哲学经纶出口成章的法国人,如果平日里没有地方发挥也着实难受。所以“哲学咖啡馆”在法国大行其道。所谓“哲学咖啡馆”就是街头普通咖啡馆,每周日固定开辟专门的时间(一般两个小时左右),聘请一至两位文化名流当主持人,组织咖啡馆的客人探讨哲学问题。

经常组织哲学讨论的咖啡馆在巴黎有10多家,在法国全国有数百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在巴黎第四区巴士底狱广场的“灯塔咖啡馆”。这里是法国哲学咖啡馆的发源地,还主持专门的网站报道各地哲学咖啡馆的讨论情况。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其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这已是19世纪以来的惯例了。

法国高考作文题的思辩性、哲学性、批判性、开放性、现实关怀、视野之开阔和对基本价值问题的关注,与中国高考题“与时俱进”、“思想健康”的泛政治化指向,以及文艺腔、过度专业化毛病,趣旨形同宵壤。



在中国人心中,教育是要告诉人对错,而哲学恰恰没有对错

中国教育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必须有明确的标准,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有人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这种对错标准往往并不解释原因,而在很多中国人的心底也一直是接受这种观念,教育就是明辨对错,尤其是在政治正确的年代,此点更甚。极端的例子是每年都会引起炮轰的语文现代文阅读,有一年的福建高考卷选择了媒体人林天宏的文章作为考试文章,而林天宏在自己做了卷子之后说:恐怕自己也得不了几分。对文章的理解见仁见智,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显然是不合适的。

哲学则更有这一点。哲学引发你思考,促使你去提问,但是很关键的一点,它不会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它会指引你去思考、思辨,这种说法是否合理、是否站得住。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个人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人都是哲学家。然后,中国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把这种可能扼杀了。



中国人实用主义至上,很多人认为哲学就是没用的东西

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对于教育的标准就是:我学这个有什么用?这种功利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对待教育的态度。一些显学极其火爆,因为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以致用”带来益处。甚至现在从孩子开始,学各种艺术,是为了小升初能够有优势,而不是什么爱好。而像是足球这类带不来什么益处的体育运动,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哲学更是如此,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给你带来现实的利益,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哲学无用。但事实显然非此,哲学不是空泛的道理,它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它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契合社会和人们崇仰的伦理道德、理想追求、精神操守。人生就是这样:你选择了浮华,注定要失去思想的崇高;你出没于喧嚣,注定会使你的灵魂陷于焦躁。



即使是与哲学相关的课程,也都是糟糕的辩证法

当然,也不能说中国的教育一点哲学相关的内容都不教。在高中教育二年级的政治课本里,还是有很多关于哲学的内容,但是这些哲学都是唯物辩证法哲学,只是哲学众多的一个方面,甚至可以称之为“伪哲学”。在这种哲学教育下的中国学生,不但培养不了真正的哲学思维,接触不到伟大的哲学经典,反而会深陷辩证法之中——这在世界哲学里的沧海一粟。

“物质决定意识”,很多人对马克思这个唯物论哲学是多么坚信不疑呀。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开章也说过,一般来说,人类的知识,是经验后得出来的,没有经验,就谈不上什么知识。而经验的来源是什么?不就是客体给予主体的东西吗?没有客体进入脑中,就无知识可谈。这也是唯物论者坚定物质意识的论调。

可是,康德把话语一转,他说并不是一切知识都是验后的知识,他要说的知识,是验前的知识。康德这个说法,打破了中国人惯常的两分法思维模式。于是,很多人简单地将康德归为唯心主义者,说康德不就是说出我们人类有一个天生会思维的脑袋而已。

很多中国人不看哲学、不爱哲学,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接触到真正的哲学。

法国学生对哲学考试的感受,说要练就好的思考能力在法国的学制下是比较自然的事,因为每次的考试都“逼着”你疯狂地去思考、去诉诸理性……然后,这种思考竟也真的影响到了你生活中的各种决定。
多元化试题培养了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毕业后出些“大家”就瓜熟蒂落的事了。



中国式填鸭教育永远都教不会独立思考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张柠评价中国高考作文时称:“学生进入大学后,我们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让他们忘掉高考作文的写法,从零开始,重新对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思考进行阐释和表达。”在西方国家普遍都已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时候,我们的大学不得不肩负起重新培养思考能力的重任。张柠老师过于乐观了,现实是很多大学也肩负不起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重任。

传统上学生学业进阶,无非“苦读”或“天赋”两项。那些致力于教育民主化的实验,其目标就是要尽量弥补天赋、阶级、地域、性别和家庭出身差异带来的不公平。只是,当“苦读”越来越难以改变命运,“天赋”反而成了“公平”的代名词时,我们是不是要反思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但很多中国人一辈子也补不上那堂缺失的哲学课

从小开始,哲学教育的缺失就一直伴随着中国人。小学没有,初中没有,高中只接触到了辩证法哲学,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很少有学生能够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兴趣阅读。到了大学,本该补上这一课的时候,却也被环境和现实的种种耽搁了。工作之后更不用说。这样,哲学就被中国人这样遗忘了,思考就被中国人这样遗忘了。

文明的核心是什么?是有别于其他文明的哲学思想体系。发明各种工艺的民族多如牛毛,创造了独立思想体系的文明却屈指可数,大多数民族只是被别人的思想体系覆盖。当文明的证明取代了文明的头脑,当一些手工艺和民间文艺技巧(非物质遗产)给人提供最后的幻觉,这个文明的心脏已停跳,只不过身边还存有“证明”让人觉察不到;当一个文明只剩下一点技能接力残存的星火,若再搞宽松教育把技能也丢掉,我们还有什么?



独立思考的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创造力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检视的生活,不值一过。正是思考力和独立精神,决定了生活与工作的境界,和我们内心对自身的认可度。值得说明的是,这种境界和自我认同,与财富或权力等外在指标无关。

毫无疑问,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个尊重个性与人权的环境里,更可能是一种普遍的国民精神气象,而在一个压抑的环境里,则更可能是少数倔强者的专利,由此,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和社会整体的创造力与活力。教育思想无疑要首当其冲地负责,这就是我们比较中外高考作文题的原因。

作家阿乙说:“你就像走在大雨中。所有的东西都在试图绑架你,让你成为它的囚徒,听它的话。自立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中法高考确实存在着遥远的距离,而这种距离伴随着先天的缺失,仅依靠时间是无法追赶的。

中法高考的差距从来不是时间的问题,这种理念的沟壑,是用多少时间都无法填平的。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gaokaozhexue/
凤凰网  评论频道  编辑:魏巍
两种教育体制不相同,各有优缺点。
法国人培养哲学思维,但是人基础知识差到爆。法国很多研究生2X50都要拿计算机来算,这是我亲眼所见。中国么,思维僵化,没有创新……
国家的教育制度与国情是分不开的。你想法国一年才多少考生,就算这样发散性的题目,老师也有精力能够好好修改。中国呢,一年几百万,批改试卷就几天功夫,势必题目就要按标准答案来改,不然完不成任务,那个作文也就是一分钟两分钟扫一眼就过去了。而且就算是这样,很多老师在后面几天也没法仔细批试卷,人已经疲劳了,所以会出现很多错判漏判。当然考生自己去查分神马的是查不出这些的,所以当年老师一再叮嘱咱字要写的清楚,不然被批错几率更大。所以嘛,学校也只能根据上面的要求,教学生“标准答案”了,思维僵化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唉……
中国高考制度有问题,这可以理解,世上也没有完美的东西么。但是我们提出问题时间也不短了,不见改啊这就关系大了。上头的人吃饭拿钱不干事啊!这是症结所在啊!也不光是高考了,天朝大半事情都是这样子,坑爹啊……
最后我想说,法国这样的高考制度把法国人都整成了话唠。那是滔滔不绝啊,但是你仔细听吧觉得似乎总在绕来绕去。恩,这是咱不能理解的哲学思维orz……
鲜花鸡蛋赠送记录

也是各有所长吧  
思想的禁锢扼杀人的创造力
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奴隶社会
唐宋明表面是君主独裁,实际上权力是掌握在士绅阶层
跟两国的国情有关吧,天朝不是民主集中制嘛,重点落在集中上,信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