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途径:校企合作的成功实验!
(首篇校企合作文章)
2004-06-05 06:57
位于上海市西南,濒临紫竹科技园区 ,坐落于上海市香樟景观一条街的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3年。自建校初始,学校始终把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发展需求,懂理论、会实践的机电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一批批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突出成绩。1958年10月,国家主席刘少奇亲临学校视察,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改革成果。196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1978年复校以后,学校重振雄风,励精图治;1980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先进单位,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校加大了改革力度,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02年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成为上海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学校,同时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职高专重点建设学校。
1958年1月,《人民日报》报道了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在全国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指示,并发表社论。上海电机厂与我校(的关系亲如兄弟。他们上下一致帮助我校生产上马,在转产单项产品的同时,把这项产品的图纸、半成品及工、模具等全都转给我校,还经常作出技术指导。当时我校的生产机床是第一流的,我校的教师、学生早就迫切希望能通过实际生产增强动手能力,实习工厂的老师傅更认为这些机床不从事生产是极大浪费。另外在1957年,我们接受群众意见向上海电机厂购买了100台电动机的零部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装配、测试,虽然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多大问题,但也经过了一次实际锻炼。三月初,我们动员开展勤工俭学,学校正式宣布开工并宣布了生产计划及措施,引起了群众一片欢呼。上级的支持,兄弟单位的帮助和学校自身的积极性,这三股力量相结合就会创造奇迹。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就大体完成了从实习型工厂改变为生产型工厂的转型工作,这包括调整机构,添置设备,准备图纸及工艺装备,配齐原材料及大量的运输工作等等;同年五月,学校生产出首批产品100台电动机向领导部门报喜。
1958年10月26日下午2时许刘少奇主席来到我校,同来的有胡乔木同志等随行人员,上海市副市长许建国及有关主管部门领导都陪同前来,一共二十多人,由当时上海市中专党委书记张超及我负责接待。先参观工厂,后到会议室听取我的汇报。当我提到我校学生实行半工半读时,刘主席说:"到了共产主义也是这样,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不要现在那么长,多下来的时间就用于学习。整天工作,手疲劳,整天学习,脑子疲劳,半工半读可以相互调剂。"当时上海市电机局长肖卡提出打算把我校与上海电机厂合并办人民公社时,刘主席说:"不要并,那边是电机一厂,工厂办学校;这里是电机二厂,学校办工厂,都要试验,'学校、工厂合一,教学、生产并重。'"为了解释什么是"学校、工厂合一,"刘主席说:"你们这里是学校,又是工厂",又指着我说:"你是校长,又是厂长。"又指外面教室说,"他们是学生,又是工人。"。当我汇报到开展勤工俭学后学校有很大收入,预计今年利润可以超过100万元时,刘主席说:"他们学生是否知道?"我说:我们把整个计划和完成情况都告诉每一位教工和同学,共同为实现今年目标而奋斗。刘主席说:"他们知道学校赚这么多钱,没有提出什么要求,这是很好的态度。愈是这样,领导愈要关心他们,可以是读书不要钱,吃饭不要钱。还可以发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还可以一年吃几次肉,大家高兴高兴。"最后,刘主席肯定了我校勤工俭学经验,并再一次叮嘱要进一步试验"学校、工厂合一,教学、生产并重"。
刘主席的到来,给全校师生极大鼓舞。学校党委根据当时情况,确定了全年生产任务,完成后的利润达165万元,相当于1957年全年经费55万元的300%。1959年,继续沿着刘主席指示的道路前进,当年生产的电动机总量以千瓦数计算超过了1949年全国生产的电动机千瓦数。我校为了试验"学校、工厂合一,教学、生产并重,"逐步实行每个专业科都有一个相对应的生产车间。电机专业科也是生产电动机的电机车间,工电专业科是生产龙门刨开关屏等的工电车间等等。由于学生成了"工人",应当给一些"工资",除了读书、吃饭不要钱外,书籍也免费供应,理发、洗澡也免费,每年发两套工作服和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还对每个学生发放津贴,低年级学生每月2元,三年级3元,四年级4元。在学校下放地方后,从1959年到1962年四年没有要过财政拨款,还每年上交10万元。扩建了厂房及教室,添置了很多设备,成倍地扩大了生产规模。
(根据当时上海机电技校严雪怡回忆和学校资料yili剪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