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新《红楼梦》何必非要林黛玉脱衣服
[打印本页]
作者:
幸福指数
时间:
2010-7-20 05:04
标题:
新《红楼梦》何必非要林黛玉脱衣服
最近,媒体上有两则报道很吸引眼球:一是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旧版 新版),让林黛玉裸体死去,面对公众的质疑,她认为这是“很震撼”、“很现代”的戏分;二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某副教授在博客上发文要求删除课本中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认为其中“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不但违反了交通规则,而且“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一个表现”。为什么这两件事看起来不大,各媒体的反响却非常之大,综合一下网友意见,我们发现,原因在于人们无法理解经典何以会遭到如此的曲解和篡改。
随着大众媒体时代的到来,经典的命运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一些人不再敬畏经典,而是想尽办法“戏谑经典”,“颠覆经典”,试图以此来吸引眼球或获得媒体的曝光率,如前几年网络上就有人“大话经典”和“水煮经典”,在一些图书和网络文字上把《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改成笑料,颠倒人物形象,把主体精神价值解构,这虽然从侧面反映了大众媒体时代言论的民主性和文化的多元取向,但也显示了文学经典面临否定和解构的危机。
应该看到,文学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一是因为它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美学品质,比如它有很标准的文法,它代表着某一个民族某个时代对生活的准确而深刻的表达方式;二是因为它有思想震撼力,它容纳了深刻的生活内涵,并浓缩了一个时代人类的智慧与思索。
也就是说,文学经典一般都从不同的层面包含了前人的经验,凝聚了前人的知识,反映了前人的思想,传递了前人创造的文化,显示了前人的审美水平。正因为如此,文学经典的意义与价值非同寻常,值得后人“重读”。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写了一本《为什么读经典》的书,对“经典”做了自己的定义和理解,他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他还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卡尔维诺的话精辟地概括了经典的价值,也提醒我们“重读”经典时应该小心从事,而不是任意草率。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被纳入“经典”的作品,一定就是完美无瑕。朱自清的《背影》进了教科书,成了现代文学的经典,一是因为它在文法上质朴规范,二是因为它传递了感人肺腑的人间亲情。如果我们无视它的这些基本品质,仅从“违反交通规则”的角度来否定它,甚至给它扣上“实用主义”的帽子,就忽视了它长期以来感染读者的情感魅力。对待这样的文学经典,没有理由生硬地否定,而应该予以同情的理解和阐释,即把它放到合情合理的情景中,感受它的真挚情感,琢磨它如何艺术地传达个人体验。
对经典提出质疑不是什么坏事,但必须是站在“同情之理解”的立场上,给经典以应有的尊重,才不会任意篡改经典和否定经典,即使对那些并不能“永恒”而只是一时风行的作品,也要从审美体验出发,从创作的情境出发。当然,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文学的文化的素养,在细致的品读中,真正感受经典的魅力,体验欣赏经典的乐趣。李少红之所以让林黛玉在新版“红楼”中裸死,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她不理解经典,或者她不懂得经典究竟应该如何“重读”;二是她可能并不懂得艺术的根本在哪里。不然的话,她肯定知道要使新版“红楼”更有震撼力,更具现代感,不一定要林黛玉脱衣服呀!再说,《红楼梦》原著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女子,对爱有着纯真的痴迷,从“黛玉葬花”就可以看出她内心世界的美好与柔软,怎么可以让死后的她裸体与人相见呢?这非但不能给观众现代感,反而让人觉得恶俗。
当前影视艺术的低俗化之所以有愈演愈烈之势,恐怕与一些导演的艺术素养不高,不懂得经典文化有关。如果靠情色成分来抓住观众的眼球,只能说明导演不理解艺术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真正奥秘。
靠把经典恶俗化来吸引眼球,其实是在愚弄观者、低估读者的智力。不好好重读经典,而是曲解经典,否定经典,也是以先见取代原意的霸道批评。大众媒介时代文化环境的开明和文化形态的多样,给我们提供了更多阐释经典的机会,但我们也应该珍惜经典,传递经典,并以新一代人的智慧和识见来不断丰富和完善经典。只有在这基础上,我们才能继承经典中最值得学习的品质,才能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
小小的爱
时间:
2012-6-24 09:03
同感
感觉林黛玉是冰清玉洁的
作者:
sx3246837
时间:
2012-6-24 11:03
对呀,同样对导演的处理理解不能
作者:
ekillua
时间:
2012-7-11 01:33
这样的事已经不少了
作者:
xiaozhouer
时间:
2012-7-14 08:39
都是戏剧看看何必当真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webmail.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