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左棻
    左棻(253?~300)字兰芝,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时女文学家,是我国最早的女诗人。父左雍,官殿中侍御史。兄左思,当时著名文人。
  左棻少即好学,工于诗文。晋武帝闻其名,于公元272年(泰始八年 ...
风露清愁 发表于 2011-5-18 05:51

亲,楼主要求才貌双全的美女啊,这个好像只是才女吧。。。

提名管道升

管道升,字仲姬,一字瑶姬,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生。幼习书画,笃信佛法。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赠名山寺。嫁元代吴兴书画名家赵孟頫为妻,封吴兴郡夫人,世称管夫人。管道升所写行楷与赵孟頫颇相似,所书《璇玑图诗》笔法工绝。精于诗。尤擅画墨竹梅兰。晴竹新篁,为其首创。元延佑六年(1319年)卒。存世的《水竹图》等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竹石图》1帧,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管道升[1](1262—1319),字仲姬、瑶姬,华亭人(今上海青浦人),又说为德清茅山(今干山镇茅山村)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
  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嫁赵孟頫,元延祐四年(1317)册封魏国夫人。赵孟頫晚年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贵倾朝野,但赵孟頫以宋室后裔而入元为官,依然受摆布而不得施展抱负,常因自惭而心情郁闷,故潜心于书画以自遣。管道升曾填《渔父词》数首,劝其归去。其一曰:“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延祐五年,管道升脚气病复发,经赵孟頫多次上书请求,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归。四月二十五日从大都(今北京)出发,五月十日至山东临清,延祐六年五月十日管道升病逝于舟中,葬东衡里戏台山(今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三年后,赵也去世。两人合葬于湖州德清县东衡山南麓。
  管道升相夫教子,传承书香画艺,栽培子孙后代,“赵氏一门”流芳百世,三代人出了七个大画家。赵雍、赵麟、赵彦正名冠一时。王蒙有此外婆,自小耳濡目染,得天独厚。

管道升天生才资过人,聪明慧敏,性情开朗,仪雅多姿,“翰墨词章,不学而能”,生而知之的极高天赋,加上长期而全面的、学习,在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培养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至京,疑是年与赵孟頫认识并成婚。不知是一见钟情,还是相互倾慕,使两位旷世才人相成眷属,在之后的一生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心同德、相敬如宾,既能各自独立、各有千秋,又能相得益彰、珠联壁合。她与赵赵孟頫确实是久经考验的天造地设的绝配。尽管唇齿亦相磨,但充满和具有全面智慧的她,在与赵孟頫发生摩擦或出现隔膜的时刻,都能游刃有余地、及时地、甚至是预见性地解除她们之间的危机,维持、甚至以此加深她们之间的关系。中年的她,“玉貌一衰难再好”,长期以来的各种家庭琐事及社会应酬,将她以前的月华水色消磨殆尽,思想变得更成熟、性情变的暴躁,赵孟頫对婚姻的忠贞便开始动摇,准备且坚持纳妾,在这婚姻危机的关键时刻,她一不严声厉色、二不依来顺受,而是以一种高雅通达而积极严肃的态度和情怀作了这首《我侬词》表达自己的感受: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qin,念二声),死同一个椁(guo,念三声)。” 词中反映了重塑你我的批评自我批评评的科学态度,也反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命运和家庭责任,成为表达伉伉俪情深意笃千古绝唱。当赵孟頫看到她的这首词后,不由的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也就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

提名刘令娴,

刘令娴南朝梁代女诗人。刘孝绰妹,徐悱之妻。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世称刘三娘。《梁书·刘孝绰传》中载有她的事迹。刘令娴的诗多写闺怨,其中最著名的是《答外诗》二首,是回赠丈夫徐悱之作。诗中通过写景来衬托相思之情,颇为真切生动。

她的情诗受南朝民歌的影响,写的相当大胆,而且语言清新,风格流丽,如《光宅寺》(除《丧夫文》外,《玉台新咏》中存有她的《答外》诗两首、《答唐娘七夕所穿针》、《听百舌》、《光宅寺》、《题甘焦叶示人》和《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等杂诗)。

令娴的丈夫徐悱,字敬业,是仆射徐勉的儿子,宦游在外,夫妇二人寄诗赠答,感情真挚。徐悱有一首《赠内》诗是这样写的:日暮想青阳,蹑履出椒房。网虫生锦荐,游尘掩玉床。不见可怜影,空余帐香。彼美情多乐,挟瑟坐高堂。岂忘离忧者?向隅独心伤。聊因一书札,以代回九肠。”(可见刘三娘是个美人了)令娴《答外》今存两首,其中一首亦题作《春闺怨》。
1

评分人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