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提名符融!
  
直接上史料!

《晋书·符融传》载:
  苻融,字博休,坚之季弟也。少而岐嶷夙成,魁伟美姿度(帅!)。健之世封安乐王,融上疏固辞,健深奇之,曰:“且成吾儿箕山之操。”乃止。苻生爱其器貌,常侍左右,未弱冠便有台辅之望。长而令誉弥高,为朝野所属。坚僭号,拜侍中,寻除中军将军。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尝著《浮图赋》,壮丽清赡,世咸珍之。(文)未有升高不赋,临丧不诔,朱彤、赵整等推其妙速。旅力雄勇,骑射击刺,百夫之敌也。(武)铨综内外,刑政修理,进才理滞,王景略之流也。尤善断狱,奸无所容,故为坚所委任。   后为司隶校尉。京兆人董丰游学三年而返,过宿妻家,是夜妻为贼所杀。妻兄疑丰杀之,送丰有司。丰不堪楚掠,诬引杀妻。融察而疑之,问曰:“汝行往还,颇有怪异及卜筮以不?”丰曰:“初将发,夜梦乘马南渡水,返而北渡,复自北而南,马停水中,鞭策不去。俯而视之,见两日在于水下,马左白而湿,右黑而燥。寤而心悸,窃以为不祥。还之夜,复梦如初,问之筮者,筮者云:‘忧狱讼,远三枕,避三沐。’既至,妻为具沐,夜授丰枕。丰记筮者之言,皆不从之。妻乃自沐,枕枕而寝。”融曰:“吾知之矣。《周易》《坎》为水,马为《离》,梦乘马南渡,旋北而南者,从《坎》之《离》。三爻同变,变而成《离》。《离》为中女,《坎》为中男。两日,二夫之象。《坎》为执法吏。吏诘其夫,妇人被流血而死。《坎》二阴一阳,《离》二阳一阴,相承易位。《离》下《坎》上,《既济》,文王遇之囚牖里,有礼而生,无礼而死。马左而湿,湿,水也,左水右马,冯字也。两日,昌字也。其冯昌杀之乎!”于是推检,获昌而诘之,昌具首服,曰:“本与其妻谋杀董丰,期以新沐枕枕为验,是以误中妇人。”在冀州,有老母遇劫于路,母扬声唱盗,行人为母逐之。既擒劫者,劫者返诬行人为盗。时日垂暮,母及路人莫知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盗。”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是盗,何以诬人!”其发奸摘伏,皆此类也。所在盗贼止息,路不拾遗。坚及朝臣雅皆叹服,州郡疑狱莫不折之于融。融观色察形,无不尽其情状。虽镇关东,朝之大事靡不驰驿与融议之。   性至孝,初届冀州,遣使参问其母动止,或日有再三。坚以为烦,月听一使。后上疏请还侍养,坚遣使慰喻不许。久之,征拜侍中、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司隶校尉、太子太傅、领宗正、录尚书事。俄转司徒,融苦让不受。融为将善谋略,好施爱士,专方征伐,必有殊功。   坚既有意荆、扬,时慕容垂、姚苌等常说坚以平吴封禅之事,坚谓江东可平,寝不暇旦。融每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穷兵极武,未有不亡。且国家,戎族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不绝如綖,然天之所相,终不可灭。”坚曰:“帝王历数岂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汝所以不如吾者,正病此不达变通大运。刘禅可非汉之遗祚,然终为中国之所并。吾将任汝以天下之事,奈何事事折吾,沮坏大谋!汝尚如此,况于众乎!”坚之将入寇也,融又切切谏曰:“陛下听信鲜卑、羌虏谄谀之言,采纳良家少年利口之说,臣恐非但无成,亦大事去矣。垂、苌皆我之仇敌,思闻风尘之变,冀因之以逞其凶德。少年等皆富足子弟,希关军旅,苟说佞谄之言,以会陛下之意,不足采也。”坚弗纳。及淮南之败,垂、苌之叛,坚悼恨弥深。

译文:符博休,是前秦帝国皇帝符坚最小的弟弟。少年时就老成持重,身材魁伟,仪表丰美。符健在位时,被封为安乐王,符融上疏坚决推辞,符健非常惊奇,说道:“那我就成全你的高尚节操。”于是没有封王。符生很喜欢他的仪表气度,常让他在身边,还不到二十岁,就具备王公大臣的声望。长大以后,声望更高,被朝野所瞩目。  
   符坚称帝,被任为侍中,不久升任中军将军。符融聪明有才辩,下笔成文,至于清谈论道,连道安也比不上他。别人读书,他听一遍就能背诵,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当时都把他比作王粲。曾著作《浮图赋》,文辞壮丽清远,被世人所珍爱。每次登山,总有诗赋之作;每临丧事,都能作出深沉的祭文,朱彤、赵整等人很推崇他文思敏捷,情词高妙。雄勇有力,骑射击刺,样样精通,真是百夫莫敌。善于综合内外政务,刑罚和政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推举贤才,提拔沉沦有才的官员,那真是王猛一类的人物。尤其擅长断案,任何奸狡行径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因此被符坚信任。在他任官的地方,盗贼不敢活动,路不拾遗。符坚和大臣们都十分佩服,各州郡的疑案都经过符融一一审问明白。符融善于察颜观色,丝毫虚假也逃不过他的眼睛。虽然他镇守关东,朝廷的大事,没有不通过驿马和他商议的。  
   符融生性极为孝顺,他刚到冀州的时候,派遣使者专门去长安询问他母亲生活情况,甚至一天派出二三起。符坚认为太频繁,允许一月派一次。后来符融上疏,请求回京侍奉母亲,符坚派人去安慰,但不许他回长安。过了很久,上调符融为侍中、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司隶校尉、太子太傅、领宗正、录尚书事。不久,又任命他为司徒,符融苦苦辞让不受官。  
   符融作为将领,很善长谋略。好施与,爱护士卒,全权出外征伐,必定建立奇功。  
   坚既有意荆、扬,时慕容垂、姚苌等常说坚以平吴封禅之事,坚谓江东可平,寝不暇旦。融每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穷兵极武,未有不亡。且国家,戎族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不绝如綖,然天之所相,终不可灭。”坚曰:“帝王历数岂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汝所以不如吾者,正病此不达变通大运。刘禅可非汉之遗祚,然终为中国之所并。吾将任汝以天下之事,奈何事事折吾,沮坏大谋!汝尚如此,况于众乎!”坚之将入寇也,融又切切谏曰:“陛下听信鲜卑、羌虏谄谀之言,采纳良家少年利口之说,臣恐非但无成,亦大事去矣。垂、苌皆我之仇敌,思闻风尘之变,冀因之以逞其凶德。少年等皆富足子弟,希关军旅,苟说佞谄之言,以会陛下之意,不足采也。”坚弗纳。及淮南之败,垂、苌之叛,坚悼恨弥深。
1

评分人数


提名谢混  

  谢混,东晋诗人。字叔源,小字益寿,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名相谢安孙。少有美誉,善属文,风格高峻,有所谓“风华江左第一”之说(文),时人将其与族子瞻并称为“两玉人”。(帅)其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京师(今南京)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尚孝武帝女晋陵公主,袭父爵望蔡公。历中书令、中领军、尚书左仆射、领选。(中将军?武肯定也会一些!)因与刘毅交密,毅败,为刘裕所诛。作为一代文坛领袖,谢混的主要贡献即是在山水诗创作上取得了较高成就。西晋末年兴起的玄言诗,经东晋孙绰、许询诸人相扇扬,其风愈盛,诗歌“皆平典似《道德论》”。《宋书·谢灵运传论》谓“(殷)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续晋阳秋》亦谓玄言诗风尚“至义熙中,谢混始改”,可见谢诗对东晋诗风的推移有一定影响。至谢灵运继起,以清新的山水诗取代枯燥的玄言诗,遂完成诗风之变革。钟嵘《诗品》评谢混诗,谓“其源出于张华,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南齐书·文学传论》亦谓“谢混情新”。其《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句,明胡应麟以为可与灵运“池塘生春草”、“清辉能娱人”等相媲美。原有集五卷,已佚,今存诗三首,收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1

评分人数


提名谢琰

谢琰(?-400年) 东晋宰相谢安次子。有子谢肇、谢峻、谢混。 东晋谢琰 淝水之战时任辅国将军,与谢玄以精锐八千渡淝水,大败前秦苻坚,有功封望蔡公。镇守会稽。

晋书 卷七十九
  琰字瑗度。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帅)与从兄护军淡虽比居,不往来,宗中子弟惟与才令者数人相接。(只跟有才令的人来往,此君本身绝对也是个有才之人!)拜著作郎,转秘书丞,累迁散骑常侍、侍中。苻坚之役,安以琰有军国才用,出为辅国将军,以精卒八千,与从兄玄俱陷阵破坚,以勋封望蔡公,(武)寻遭父忧去官,服阕,除征虏将军、会稽内史。顷之。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将军如故。又遭母忧,朝廷疑其葬礼。时议者云:「潘岳为贾充妇《宜城宣君诔》云:'昔在武侯,丧礼殊伦。伉俪一体,朝仪则均。'谓宜资给葬,悉依太傅故事。」先是,王珣娶万女,珣弟珉娶安女,并不终,由是与谢氏有隙。珣时为仆射,犹以前憾缓其事。琰闻耻之,遂自造辒辌车以葬,议者讥之。
  太元末,为护军将军,加右将军。会稽王道子以为司马,右将军如故。王恭举兵,假琰节,都督前锋军事。恭平,迁卫将军、徐州刺史、假节。孙恩作乱,加督吴兴、义兴二郡军事,讨恩。至义兴,斩贼许允之,迎太守魏鄢还郡。进讨吴兴贼丘尪,破之。又诏琰与辅国将军刘牢之俱讨孙恩。恩逃于海岛,朝廷忧之,以琰为会稽内史、都督五郡军事,本官并如故。琰既以资望镇越土,议者谓无复东顾之虞。及至郡,无绥抚之能,而不为武备。将帅皆谏曰:「强贼在海,伺人形便,宜振扬仁风,开其自新之路。」琰曰:「苻坚百万,尚送死淮南,况孙恩奔衄归海,何能复出!若其复至,正是天不养国贼,令速就戮耳。」遂不从其言。恩后果复寇浃口,入余姚,破上虞,进及邢浦,去山阴北三十五里。琰遣参军刘宣之距破恩。既而上党太守张虔硕战败,群贼锐进,人情震骇,咸以宜持重严备,且列水军于南湖,分兵设伏以待之。琰不听。贼既至,尚未食,琰曰:「要当先灭此寇而后食也。」跨马而出。广武将军桓宝为前锋,摧锋陷阵,杀贼甚多,而塘路迮狭,琰军鱼贯而前,贼于舰中傍射之,前后断绝。琰至千秋亭,败绩。琰帐下都督张猛于后斫琰马,琰堕地,与二子肇、峻俱被害,宝亦死之。后刘裕左里之捷,生擒猛,送琰小子混,混刳肝生食之。诏以琰父子陨于君亲,忠孝萃于一门,赠琰侍中、司空,谥曰忠肃。
1

评分人数


提名陈茜

陈茜(522——566),陈朝的第二代皇帝陈文帝。字子华,陈武帝陈霸先的侄子,陈宣帝陈顼的哥哥。英俊善武,于566年病死。

史料记载
  本纪第三 世祖 世祖文皇帝,讳蒨,字子华,始兴昭烈王长子也。少沈敏有识量,美容仪(帅),留意经史(文),举动方雅,造次必遵礼法。高祖甚爱之,常称“此儿吾宗之英秀也”。梁太清初,梦两日斗,一大一小,大者光灭坠地,色正黄,其大如斗,世祖因三分取一而怀之。侯景之乱,乡人多依山湖寇抄,世祖独保家无所犯。时乱日甚,乃避地临安。及高祖举义兵,侯景遣使收世祖及衡阳献王,世祖乃密袖小刀,冀因入见而害景。至便属吏,故其事不行。高祖大军围石头,景欲加害者数矣。会景败,世祖乃得出赴高祖营。起家为吴兴太守。时宣城劫帅纪机、郝仲等各聚众千馀人,侵暴郡境,世祖讨平之。承圣二年,授信武将军,监南徐州。三年,高祖北征广陵,使世祖为前军,每战克捷。(常胜将军啊这是!)高祖之将讨王僧辩也,先召世祖与谋。时僧辩女婿杜龛据吴兴,兵众甚盛,高祖密令世祖还长城,立栅以备龛。世祖收兵才数百人,战备又少,龛遣其将杜泰领精兵五千,乘虚奄至。将士相视失色,而世祖言笑自若,部分益明,于是众心乃定。泰知栅内人少,日夜苦攻。世祖激厉将士,身当矢石,相持数旬,泰乃退走。及高祖遣周文育率兵讨龛,世祖与并军往吴兴。时龛兵尚众,断据冲要,水步连阵相结,世祖命将军刘澄、蒋元举率众攻龛,龛军大败,窘急,因请降。东扬州刺史张彪起兵围临海太守王怀振,怀振遣使求救,世祖与周文育轻兵往会稽以掩彪。后彪将沈泰开门纳世祖,世祖尽收其部曲家累,彪至,又破走,若邪村民斩彪,传其首。以功授持节、都督会稽等十郡诸军事、宣毅将军、会稽太守。山越深险,皆不宾附,世祖分命讨击,悉平之,威惠大振。高祖受禅,立为临川郡王,邑二千户,拜侍中、安东将军。及周文育、侯安都败于沌口,高祖诏世祖入卫,军储戎备,皆以委焉。寻命率兵城南皖。
    。。。。。。以下省略若干段。。。。。。。。
1

评分人数


提名王思政

简介
  王思政,字思政,生卒年不详,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古县村)人。西魏大将,一生的活动主要在北魏末年,东、西魏对峙时期。

人物生平
  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王思政官职为解褐员外散骑侍郎。正光六年(525年),北海王元颢奉命率兵前往镇压沃野镇(今内蒙占五原县东北)镇民破六韩拔陵和敕勒酋长胡琛的起义,王思政随军出征。王思政容貌魁伟,又善筹策,很受元颢器重,得以参与计议军内所有战略部署。
  北魏镇东将军、平阳王元修素闻王思政的才略,元颢大军东还后,元修即召王思政于府上,视为座上客,优遇异常。魏太昌元年(532年),高欢拥立元修为魏孝武帝,元修遂以王思政为安东将军、封祁县侯。不久又迁为大将军、大都督。其时元修备受高欢凌逼,处境十分危急,王思政冷静地分析了当时形势,对孝武帝说:“高欢之心,路人皆知,且今洛阳之地四面受敌,非英雄用武之地,关中有崤、函之险,又宇文泰兵马精强,粮储丰厚,进可以讨逆,退可以关、河自守,且宇文泰正欲立功建业之时,闻帝愿入关中,必远来奉迎。”元修听了很是赞同,不久便揽王思政西入关中,投附了宇文泰。
1

评分人数


诫哥儿,乃这到底是想提名谁啊?咋连个名字都不给阿,也太神秘鸟

提名钟会

钟会(225-264)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魏将,太傅钟繇之幼子,钟毓之弟。公元263年,他与邓艾分兵攻打蜀汉,导致蜀汉灭亡。此后钟会欲据蜀自立,与蜀汉降将姜维共谋其事,却因部下的反叛而失败,自己也死于部将兵变。

钟会,字士季,太傅钟繇的小儿子。
  
   他的母亲张昌蒲是钟繇的妾。据说,她四岁读《孝经》,七岁读《论语》,十岁读《尚书》,十二岁读《左传》,十三岁读《礼记》,十五岁入太学当旁听生……好一个女博士,不知羞煞多少须眉。
  
   其父钟繇是书法名家,把隶书转变为楷书的就是他。由此观之,钟会的遗传基因必然不差。
  
   钟繇为官做人,亦称得上耿直,只是有一件事——
   一次偶然,他发现同僚韦诞有蔡邕的真迹,向他借阅而苦求不得,钟繇难过得捶胸顿足,大哭大闹了三天,全不顾个人体面,最后“其胸尽青,因呕血”。亏得曹操派人送五灵丹(三国时期疗伤圣药)给他,才救了他一命。
  
   紫流苏曰:钟繇如桓子野,亦称得上“一往而有深情”。正因此,才有书法上的造诣。钟繇为人,极真,极痴。其实魏晋诸人,大抵如此。这点我最爱!
  
   韦诞死后,钟繇竟派人盗他的墓,终获蔡邕手迹。
  
   执著至此,有人质疑,有人驳斥,有人叹惋,却少有人苛责或鄙夷。
  
   唉!可怜韦诞,早知如此,不如临死前把它传给钟繇得了,卖他个人情,何况以钟繇的书法也不算辱没了蔡邕的真迹。
  
   钟会出生时,钟繇已年逾古稀。据说是七十五岁,难道他想生出个孔子?
  
   史书评价,钟会“少敏惠夙成”。5岁时,中护军蒋济见到他,赞道:“非常人也。”还说:“观其眸子,足以知人。” (帅)  
   小小年纪就已风神过人,难怪钟繇视他如宝。我只是纳闷,蒋济从一个孩子的眼眸里看出了些什么?
  
   钟会不止仪容美,而且聪明。这种聪明并非简单的聪明,而是适用于政治的聪明,奸诈和狡猾是少不了的。
  
   小时候,他和哥哥钟毓一起去见魏明帝。钟毓吓得满头大汗,他却神情自若。
  
   皇帝问钟毓:“卿为何出汗?”钟毓回答:“战战兢兢,所以出汗。”
  
   皇帝又问钟会:“卿为何无汗?”钟会学着哥哥的样子,回答:“战战兢兢,汗不敢出。”好一个机灵的孩子!
  
   长大后,他去拜访嵇康。嵇康只顾自己打铁,理也不理他。他无奈离去时,嵇康忽然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你听说了什么才来?见到了什么才离开?)
  
   他机敏而又略带骄矜地回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钟会成年后,“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而且勤勉好学,读起书来“以夜续昼”。他的仕途也颇为顺畅,秘书郎、尚书、中书侍郎、关内侯……(文)  
   司马懿准备伐蜀,惟钟会极力赞同,与他一起筹度地形,考论事势。后以“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的身份,统十余万人,与邓艾、诸葛绪等人出兵蜀国。又因伐蜀有功而进封司徒、县侯,增邑万户。(武)  
   以钟会的才智,亦为司马氏的篡位立下了赫赫功绩,也难怪他一直飞黄腾达。然而他的人品确实不怎么样,鼎鼎有名的邓艾和嵇康就是死在他手上的。不过,死在他手上的又岂止是这两人?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伪造书信,模仿笔迹(不愧是书法家的儿子)。
  
   他的结局在历史上很普通:谋反未遂,被杀,年仅四十。一言以蔽之: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国志》里如此评价他:钟会精练策数,咸以显名,致兹荣任,而皆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
  
   钟会有的是机关算尽的小聪明,缺的是仁义纯孝的大智慧,也难怪,误了卿卿性命!
1

评分人数


提名王济

人物简介
  王济(约246~291年),字武子,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名士。西晋大将军王浑的次子。

王济才华横溢,风姿英爽,气盖一时,被晋武帝司马炎选为女婿,配常山公主。王济爱好弓马,勇力超人,又善《易经》、《老子》、《庄子》等。文词俊茂,名于当世,与姐夫和峤及裴楷齐名。

贴一贴王济的趣闻:

  王济,就是在魏晋典故或逸事中屡屡出现的“王武子”。武子,是他的字。
  
  他的父亲,就是声威极隆的司徒王浑。史书上说他沉雅有器量,但灭东吴时与王濬争功的,恰恰是他。
  王济的两个姐夫——中书令裴楷和太子少傅和峤,都生得风姿秀异,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
  王济的外甥卫玠,素有“小璧人”之称,恐怕是最得人心的美男子了吧。
  
  王济本人也毫不逊色。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有别于姐夫裴楷的温润斯文,他擅长骑射,好弓马,勇力绝人,另具一种阳刚之美。但又绝非一介武夫。当时的风气,崇尚清谈,推崇老、庄思想,这恐怕也是晋人追求自由、豁达的表现吧。王济倒也没落伍,精通《易经》、《庄子》、《老子》,而且文词俊茂,伎艺过人。
  
  当翩翩少年从庭前走过时,他的父亲王浑无限欣慰地对妻子说:“有个这样的儿子,足慰此生。”王济的母亲钟琰却说:“如果我当初嫁给你的表弟,我所生的儿子一定不止如此!”
  
  看到此处,大笑。有如此可爱的母亲,王济个性里的诙谐、豪爽、不羁,甚至那一肚子整蛊怪招,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必是像了他的母亲钟夫人!
  
  他的姐夫和峤有一棵很好的李树,结出来的果子非常可口。但是和峤很小气,连皇帝向他讨也只给数十颗。王济听说后,干脆叫上一群少年,趁和峤不在时闯进园子,大伙儿吃个够。过足瘾之后,王济索性将姐夫的宝贝李树也给砍了,然后扬长而去。
  
  和峤回家后,面对满园狼藉,只能苦笑。偏偏王济还要戏弄他,给他送来了一车李树枝,还明知故问:“这些与你家的李树相比怎么样啊?”摊上这么个小舅子,和峤真是啼笑皆非。不知王济的另一个姐夫裴楷,有没有遭到戏弄?
  
  曾与石崇斗富的王恺,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他有一头神牛,名叫“八百里驳”,平时异常爱惜,常常亲自揩拭牛角。
  
  很不幸,这事又让王济知道了。他以一千万钱与王恺打赌,提议两人比箭。如果他赢了,就要那头牛;如果他输了,就把一千万钱给王恺。王济故意一本正经地说:“我射箭的功夫可比不上你。”
  
  王恺原本就精于骑射,听了这话,更忘了自己几斤几两,就让王济先射。王济英姿勃发,也不推辞,一箭直中靶心。于是,他意气洋洋地往胡床上一坐,大声吩咐左右:“取牛心来!”王恺大惊失色,怎么求情都没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牛心被掏出。王济吃了一口,立刻弃之而去。
  
  戏弄和峤倒也算了,姐夫毕竟是自家人。但他居然欺负到国舅头上,真叫人笑也不是,骂也不是。
当然,王济本身就不是等闲之辈。他二十岁时当了中书郎,后来因替母亲守孝而免官。等守孝期一满,他从骁骑将军一直当到侍中。他的妻子,是晋武帝的女儿常山公主。幸福与否很难说,只知道,公主双目失明,嫉妒心很重,且终身没有生育子女。王济仅有的两个儿子都是侧室所生。虽然身为驸马,但没有人认为他的地位是依仗公主的裙带。可见其才能始终是受到认可的。
  
   有一次,他和晋武帝一起下棋。王济并不因对手是皇帝而感到丝毫拘谨,反而越发随意起来,不知不觉间竟将脚一直伸到了棋局下。如此举动,在当时是非常不敬的。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恰好在一旁观棋。晋武帝随口问他:“你在江南做皇帝时,为什么喜欢剥人家的面皮?”(东吴刑法严酷,挖眼睛、剥面皮等,数见不鲜)孙皓看了看王济,故意说:“看见对君王无礼的人,就该剥他的面皮。”言下之意就是,王某人太无礼了。
  
   但孙皓这话好生眼熟!细细一想,他刚投降过来时,贾充曾讥讽他:“听说您在南方喜欢挖人眼、剥人皮,这算怎样的刑罚呀?”孙皓当时的回答是:“对那些弑君不忠的人,就该这样。”这话打到了贾充的痛处,因为当初杀害高贵乡公曹髦,贾充也有份,算得上“弑君不忠”了。虽然反击得痛快,但也让人纳闷,孙皓怎么老喜欢拿自己的罪过去讥讽他人呢?
  
   王济听了之后有何反应,已无从得知。这大概是他唯一一次被人家的嘴皮子所戏弄,但是,既已无礼于皇帝,也不算亏了。
  
   有一次,晋武帝问和峤:“我要骂骂王济,然后再封他个高官,你看怎样?” 和峤深知其人,亦深受其苦,答道:“王济俊爽,恐怕不会屈服。” 但武帝偏要一试。便召他来,骂他一顿,然后问:“你觉得惭愧吗?” 王济果然不服,回答道:“一想到尺布、斗粟这些歌谣,我常常为陛下感到羞愧。别人能使亲近的人疏远,我却不能让亲近的人更亲近,因此,我有愧于陛下。”晋武帝听了,惟有沉默。
  
   这话也只有王济敢在这种场合说出来。所谓“尺布”、“斗粟”,出自《史记》所记载的一首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讲的是汉文帝与淮南王之间的兄弟恩怨。王济拿它来影射晋武帝和他的弟弟齐王司马攸。
  
   晋武帝司马炎是司马昭的长子;齐王司马攸是次子,但他的才能名望皆出武帝之右,当年差点被立为世子。故武帝一向猜疑这个弟弟,竟让他离开京师去偏远的封地。大臣们怎么劝都无济于事。王济甚至让自己的妻子常山公主和她的姐妹长广公主一起进宫,向武帝哭谏。但武帝心意已决,知是王济的主意,一怒之下将他降为国子祭酒。
  
   那时,齐王司马攸已经染病,但经不起哥哥的再三催促,只得离开京城,死在去封地的路上。事情早已过去,王济偏又旧事重提。晋武帝纵有再大的脾气也只能沉默,谁让他心中有愧呢?原想挫挫王济的锐气,结果反被他弄得哑口无言。对这个女婿,晋武帝真是又爱又恨。
  
   王济爱马,且善解马性。有一次,他的马不肯过水坑,王济说,马一定是爱惜鄣泥。他让仆人把鄣泥解掉,马果然就渡过去了。难怪杜预说,王济有马癖。
  
   生在名门,又是驸马,王济的生活极尽奢侈。当时,洛阳的地价很高,他买了地作马埒,用钱来填满,时人称为“金沟”。
  
   一次,晋武帝到王家做客。王济的百余名婢女都穿着绫罗绸缎,所有的供馔都盛在琉璃器里(当时的琉璃器是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来的,所以价格非常昂贵),这种排场,连皇帝都自叹不如。吃饭时,晋武帝觉得有道猪肉蒸得异常鲜美,便问是怎么做的,王济轻描淡写地说:“猪崽是用人乳喂的。”晋武帝终于忍无可忍,饭未吃完就拂袖而去。(或许是被王济的排场给刺激了。)
  
   王济善于言辞,每次和晋武帝聊天时总喜欢评论时人得失,甚至讽议朝政。祸从口出的忌讳,竟丝毫不顾。可见他为人是极其直率而自信的。好在他的皇帝岳父不以为杵,一直非常赏识他。
  
   但有时也不免狂放得过了头。因他父亲曾和王濬有过节,他对王濬自然也没好脸色,一逮到机会就排挤他,恨不得拿唾沫星子活活淹死他。于是难免遭人非议,时人评价他时,常常说,王武子虽然外表弘雅,内心却过于忌刻,常常以言伤物。
  
   我倒认为,这种“忌刻”总比口蜜腹剑要好;又觉得,他的“忌刻”未尝不是孩子气。其实,他为人处世一直都是带着孩子气的——任性,执拗,真诚,喜欢挑战常规,有时候又有些小心眼。但像他那样,不介意将自己的一切善恶美丑都展现出来,活得如此恣意、如此率真的人,恐怕为数不多。
  
   王济四十六岁就去世了。
  
   他的葬礼上,群贤毕至。当时的名士孙楚,亦是王济生前的好友,也来吊唁。痛哭一场后,他向灵床说道:“你生前喜欢听我学驴叫,今日我再为你学一次吧。”说着,竟真的学起了驴叫,果然是惟妙惟肖,把别的宾客都给逗笑了。孙楚对他们说:“你们这些人为什么不死,而让王济死去!”
  
   武子豪桀,夙参朝列。逞欲牛心,纡情马埒。儒宗知退,避名全节。
  
   这是《晋书》对王济的评价。其实,以“好”或“坏”来形容他,都是片面。只能说从他身上,看全了妍媸美丑,最真实不过。
1

评分人数


马丁,乃先把这银子给结了行不?省得咱一直惦记着。
钱没放入自己的口袋咱到底还是无法安心啊。。。

242# 嗣诫

话说,面团也提到过拷问版主,还有这程序咩?俺感觉当时管大象扔烫手山芋样迫不及待俺一开口就升官了,比申请贷款神马的容易多了
马丁 发表于 2011-5-12 17:26

每回看到马丁身上的巨富会员勋章,咱总是忍不住想。。。。。。。。。打劫你!

贷款混来的,瞧俺只要让人想打劫的勋章
马丁 发表于 2011-5-12 19:20

抓着马丁的肩膀使劲摇:那乃把钱给咱吧,乃把钱给咱吧,把钱给咱吧,钱给咱吧,给咱吧。。。。。。

246# SHREKCEN
乃去摇福布斯排行榜那10个呀,俺现在是yyb欠债最多的人了,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呀
马丁 发表于 2011-5-12 20:06

不想给钱就明说,找嘛借口啊~

,开银行啦~~~
唯一不收开户费的银行
定期利率最高的银行
转账费率最低的银行
马丁 发表于 2011-5-12 20:59

说了半天,咱还是没搞明白你这开的到底是哪个银行啊?

提名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685—762),名李隆基,世称唐明皇。他的一生前期励精图治,英明有为;后期纵欲荒政,昏庸出奇。
    抛开其帝王的身份不言,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多情才子。他善骑射、通音律、懂历象、喜文学,多才多艺。《旧唐书·本纪》称玄宗“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他的书法工整、字迹清晰、秀美多姿,在唐代书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梨 园 始 祖唐玄宗李隆基幼年即喜爱歌舞。六岁时,他的祖母武则天在宫院里大摆盛筵欢宴群臣,他即席表演了歌舞节目《长命女》,精湛的表演,博得在座的皇亲国戚及群臣们的赞赏。李隆基继位后,选定了宫庭的一片梨园作为排练歌舞的场所,并且亲自在梨园教歌舞,这就是“梨园”的来历,后来戏剧界被称为“梨园”。唐玄宗在“梨园”戏班,非常喜欢扮演“丑角”,剧中凡有“丑角”可演,他总是很认真地登台上场。因他是一国之君,登台演出且扮演丑角,有失帝王威严,于是在演出时,特意在脸部挂上一个小白玉片儿以遮面。后来的丑角艺人在演戏时,就效法唐玄宗,在脸上勾画一个类似白玉片的白粉块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戏曲舞台上的丑角脸谱。因为唐玄宗爱演丑角,旧戏班里的人们对扮演丑角的艺人特别推崇,“丑角”在梨园有特殊的身份与地位。据梨园名宿和老前辈传说:“过去戏班里的演员,无论你唱得再好,演技再高,在班子里的地位也是老二,惟有唱丑角的演员才算老一,因为尊“丑”就是尊皇帝。”
  唐玄宗是一位天才的戏曲家,他首创了用鼓(就是现在的鞭鼓)来指挥其他乐器,每逢梨园戏班排练剧目,唐玄宗亲自鼓板。以后戏班子在演出时鼓师坐的地方叫做“九龙口”,即来源于此。旧戏班里装有黄蟒袍、官衣、道袍、王帽、凤冠、九龙冠、圣旨、笏板、尚方宝剑等道具的箱子,是不能随便坐的,惟有丑角演员敢坐。丑角演员在后台可以随意坐立,但其他演职人员都要按章行事。在演戏前,只有丑角演员勾画脸谱后,其他演员才能化妆及勾脸。在赶庙会唱戏时,戏班子先要敬“神”,大家都要磕头跪拜,但是唱“丑”的演员,无论年龄大小,男女老少,资历高低,都可以不鞠躬、不作揖、不磕头。这些规矩,皆因唐玄宗的缘故。历史上戏曲艺人都把唐玄宗尊为祖师,演丑行的艺人更把唐玄宗尊为始祖。有许多戏楼、戏台、剧场及演戏场所的后台都供有唐玄宗的泥塑或木雕金像,还有一些唱丑的演员家里也敬有唐玄宗的牌位与塑像。旧时,演员们在演出之前和下场之后,包括鼓师和乐队的所有伴奏员及在后台的舞美服务人员,都要对着祖师爷唐玄宗的塑像行礼、作揖,丑角演员还要单独磕头跪拜,来感谢始祖给他们带来的身份与地位。

这兄弟作为天皇贵胄,还和杨贵妃整出一段忘年乱伦恋来,不帅说不过去吧。。。。
1

评分人数


提名龙阳君!

战国时魏王的男宠,象美女一样婉转媚人,得宠于魏王,后宫美女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龙阳君是中国正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同性恋,龙阳之癖也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

据史载,龙阳君不仅艳名远播,同时也是魏国数一数二的剑术高手(其间妙处请自行联想),对政治有极高的敏感性,也经常代表魏国出使他国,完美地完成任务,同时兼具美人、计谋家、武术家、外交家等多重而复杂的身份。
  他的努力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后来诸多的徒子徒孙虽然有倾城倾国的、有独得君王一生爱怜的,但是大多死于非命,君主一下台,男宠也完蛋。
  但是龙阳君在魏安王死后,仍然地位稳固,被新君倚重(注:指才能,请勿引申联想)。
  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在后来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其人消失于一切记载之中,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大有可推敲的余地,是隐了?遁了?穿越了?还是私奔了?不可考证。他生于几几年,史书也没有记载!
1

评分人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