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60 多年过去了,蒋介石动用70万国军发动了淞沪会战。在会战中,国军空军炸毁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炸沉日本海军第3舰队旗舰,国军陆军为补充战损而五次发布动员令,超过半数的团职以上高级将领以身殉国。淞沪会战未能阻止日军占领上海,却改变了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战略部署,还为上海资本向西转移赢得三个月时间。
  淞沪会战中,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被炸毁一事,没有见过任何正经史书记载。日本海军第三舰队旗舰为出云号。战后出版的《日本巡洋舰史》记载:“出云”号于1944年归国,成为海军兵学校的练习舰,1945年7月24日在吴军港被美机炸沉。”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从来没有指望过能单独击败日本。蒋介石的“空间换时间”讲的是以节节退守,获得时间让外国介入。这个思想和持久战是完全不同的。
  国民政府在上海发动战役,是因为上海有各国租界,在这个地方发动作战有利于引起外国注意,增大外国干涉的可能性。实际上,上海的地理位置并不适合进行僵持战。这个地方临海,日军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大口径舰炮以及海军航空兵的支援。而国军在这个区域却没有任何国防工事。我们可以看到抗战史上再也没有一场战役打得比这一场更惨烈。由于缺乏总体战的经验,而且中国军官素质的战略素养都不高,淞沪会战之时,国军从来就没有过任何完整的计划,所以撤退的时候混乱一团,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一路溃退。导致花费了无数钱财在南京前方修建的国防工事直接就放弃了。
  而且,可能是因为缺乏经验,国民政府从来就没有工业、资本转移计划。直接导致沿海地区大量工厂完好无损地落入日本人的手里。我们知道当时中国交通条件很差,加上战乱,如果没有政府和军队的帮助,大规模迁移工厂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有时候甚至是不可能的。而国府恰恰在这方面什么都没有做。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最让外国人刮目相看的不是叶挺的新四军,而是孙立人的新一军。新一军远征缅甸,以伤亡1.7万人的代价击毙击伤日军 10.9万人。在新一军攻占缅甸重镇于邦的时候,下属向孙立人询问如何处理日军战俘,孙将军的回答是:你去问问那些狗杂种,都谁到过中国,到过中国的就地枪毙,以后都这样办。
  所谓10.9万人是整个远征军的战果,而并非是新一军的。远征军打得并不好。松山打得一塌糊涂(6万人对日军两三千人,还有强大的火力支援和空中支援,最后歼灭日军一两千,自己死伤两万)。为了不和日本人对抗而转走野人山,饿死士兵无数。因为听说美军会在缅甸提供装备,所以转送士兵的时候把士兵的衣裤都剥下来,像光猪一样塞进飞机,导致士兵冻死冻伤。新一军在密支那火车站,一个团的士兵打进火车站后四散搜罗战利品,结果被日军情报站长带了几十个士兵打得抱头鼠窜。就这种军队你让外国人刮目相看,你觉得外国人是傻子吗?
  虽然在抗战中中国军队有个别战例让外国人钦佩,但整体中国军队真正能让外国人刮目相看,那是要到朝鲜战争了。
  至于孙立人的言论,没有在任何史书、回忆录里见过。我承认我阅读量有限。如果真有这句话,希望有人能告诉我哪本书里写了。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捷中只不过是消灭了一支日军运输队。而且平型关大捷只是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平型关战役又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
  旅日工程师、作家萨苏参照日军资料对平型关大捷作了一番考证,日军情况如下:
  “这两个敌军部队,一个是从平型关返回灵邱的“新庄自动车队”搭载其他日军部队一部,属于日军第六兵站汽车队,由两个中队组成,搭载部队人数不详,从西向东进入八路军伏击区,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是新庄淳中佐,日军资料中没有记录它的总人数,但是从后面记录的伤亡来看,这支部队比对向而来的大行李部队要多得多,有朋友考证日军旅团长三浦少将和从前线归来的慰问团也在其中,这一点我所见到的日方资料没有记载,存疑;第二个是携带大批弹药,衣物,粮食等物资从灵邱向平型关前线支援的步兵第二十一联队(指挥官浜田大佐)辎重部队,第五师团参谋桥本顺正中佐与他们同行。”
  “这两支日军部队的最高指挥官都被击毙在这次战斗中。”
  “日军在平型关战死的最高军官是中佐,而且一下就打死了两个,第二十旅团的新庄淳中佐和第二十一联队的桥本顺正中佐。”
  这次作战,日军伤亡1000人左右,两个中佐阵亡,大批军用物资落入敌军军手中。在此之前还没有这样的战果。所谓平型关会战、太原会战之类,除此之外更是没有这样的战果。所以这次作战才被大书特书。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李向阳和他的游击队是虚构的,真正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军队是国军的委员长卫队。这支军队使用德军的装备,甚至有德军教官亲手指导。在南京雨花台,委员长卫队的两个营独自阻击日军一个甲种师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一共只有六个甲种师团),平均每个士兵要坚守25米长的阵地,面对50名日军精锐部队的士兵,但胜利者依然是中国人。
  李向阳是以几个不同的游击队员为原型创造的虚构人物。但是平原游击队不是。
  如此强大的委员长卫队,是90年代在地摊文学上出现的,在原先作品中,这支战无不胜的劲旅最终因为日军空袭而全军覆没。
  历史上的德械部队,包括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以及不属于正规军系统的税警总团。没有听说过什么委员长卫队。
  在真实的历史中,雨花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负责镇守这个阵地的是孙元良的72军。72军下辖主要是88师,这是一个德械师,是除了总教导队之外装备最精良的三个德械师之一。孙元良兼任师长。这个师下辖两个旅,即262旅和264旅。这两个旅的旅长都在此战中阵亡。
  所谓委员长卫队的原形可能是南京战役中的宪兵队。由肖山令中将指挥的6500宪兵部队在南京战役中作战非常英勇,守备坚固,但最终因为国军主力溃败,无法挽回大局,最后几乎都英勇殉国了。肖山令中将最后举枪自尽。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影视作品中恶贯满盈的张灵甫是抗战英雄。在长沙会战中,他率领敢死队包抄小道,夜夺张古峰,为国军成功阻击日军立下汗马功劳。张灵甫还为抗战丢了一条腿。
  我从来不知道在影视作品中张灵甫啥时候恶贯满盈了?能不能请哪位讲一讲哪部作品里恶贯满盈?尤其是悲剧的李幼斌啊……
  我不知道原作者和张灵甫有什么仇,先是把张灵甫在影视作品里“恶贯满盈”了,还活生生把人家一条腿打断。拜托……人家腿只是瘸了而已……要是丢了一条腿,就不用指挥部队了……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常德保卫战中,74军57师的8000名官兵阻击10万日军15天之久,最后只有200人能够战斗。师长发出了74军 57师最后一封电报: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74军万岁,蒋委员长万岁!
  这是该文少数几条没有什么大问题的条目。唯一的问题是,57师的对手是大约4万参与攻城的日军。10万是整个承德会战的日军参战人数。
  当年在《读者》上看到这一段也是感慨万千。只不过大煞风景的是,后来才知道,发出这封电报的余程万随即突围跑掉了。
  对于如何处置余程万,国民政府有过激烈的争论。最后他还是逃过一死。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他是蒋介石的学生的缘故。历史学家黄仁宇如此评论:
  “没有人在处理余程万的程序中能替蒋介石开脱。历史家只能指出余程万给蒋介石极大困难。事实上他已将全师官兵牺牲于常德城内,在作战效率上讲,除了他自身一死之外,已替统帅尽了最大职责,常德能及时收复,主要由于第57师的强韧抵抗,要是蒋介石再惩罚余,以后谁肯替他认真作战?然则余程万到底也是放弃守土。一个部队长有伦理与道义上的威权赋与部下以必死的任务,端在情况变更在更大的范围内,部队长本人也应能作必死的表现。余程万身为师长即未履行这契约,在另外三个师长殉职的情形下,最高统又不能置之不问…… ”。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武汉上空爆发过持续时间仅次于不列颠空战的武汉空战。那场空战中,国军空军击落日军飞机78架,炸沉日军舰艇23艘。那个时候,每当防空警报响起,很多武汉市民不是钻进防空洞,而是爬上房顶,为的是能看到日军飞机被击落的场景。
  武汉空战有三次。中国空军与苏联援华空军共计击落日军飞机47架(而不是什么78架),所谓击沉23艘日舰更没有任何纪录(日军空袭武汉还有军舰参加?原作者这是在搞笑吗?)。日军参战飞机共131架(次)。三次空战时间为1938年2月28日、4月29日和5月31日。不列颠空战自1940年7月10日开始,到同年10月31日结束。三次武汉空战,前后总共3个月,似乎和不列颠空战时长差不多。但是根本性差异在于,武汉空战只有这三次而已,出动飞机最多时也只有67架。而不列颠空战几乎每周都要打。不列颠空战中,德国参战飞机最多时达2550架,损失飞机达到1887架,英国参战飞机最多时达1963架,损失1547架。这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如果要讲所谓持续时间,那“柏林空战”是不是持续时间更长?第一次正式对柏林的空袭发生在1940年8月25日,最后一次是1944年3月25日。那么柏林空战是不是持续了三年半?这是不是比不列颠空战更值得大书特书?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战斗之间的时间距离来计算空战的持续时间是非常愚蠢的。
  实际上,数月之后的8月3日,日军还对武汉进行了一次空袭。有的文献也把这次战斗计入武汉空战。这次战斗中日军被击落12架,加上原先的47架也不到78架。如果把这次空战也算上,那么武汉空战“持续时间”超过了5个月,远远超出不列颠空战。那么还哪里有“仅次于不列颠空战”呢?明明是“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武汉上空爆发过持续时间远超过不列颠空战的武汉空战。”
  说句题外话,原作者提了这么多“有几个中国人知道……”,那么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抗战初期苏联人给予了国民政府不少援助呢?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苏联一直对国民政府援助力度比对共产党大呢?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国民政府曾申请加入共产国际呢?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重庆有17家军工厂在敌机轰炸下坚持24小时不间断生产。以金陵军工厂为例,抗战期间共生产迫击炮7000门、重机枪1.8万挺、步枪28万支、手榴弹30万枚、炸药包20万个。
  抗战时期重庆总共有17家兵工厂,下辖94493人。
  这些兵工厂抗战期间总计生产各种枪弹8.54亿发,步枪29.34万支,轻机枪1.17万挺,马克沁重机枪1.82万挺,火炮1.4万门,炮弹599万颗,甲雷43万个,手榴弹956万颗,各式掷弹筒6.79万具,掷榴弹154万颗,炸药包376万个。
  金陵兵工厂,建立于1865年。是中国最老牌的陆军兵工厂。它是中正式步枪的研发单位,1935年就成功仿制了马克沁重机枪。这家兵工厂的设备多数都是从外国进口的先进设备,其枪械研发和工业加工能力在当时全中国无出其右。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重庆兵工厂生产的步枪和重机枪,基本都是这个厂生产的。
  不过这个数字确实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我们暂且不提苏联在火线上生产坦克的事情,来看看抗战期间共军的生产情况。
  八路军太行军工部据不完全统计,共造枪9758支,修枪近万支,生产掷弹筒2500门,修炮约千门,复装和新制枪弹223万发,掷弹筒弹19.8万发,迫击炮弹3.8万发。此外,还协助地方生产手榴弹、地雷千万枚以上。这个统计显然是不完全的,因为黄崖洞分厂仅1944年10月至1945年6月就生产了50毫米炮弹、60毫米炮弹、82毫米炮弹12.1万多发。看起来好像很少是吗?
  太行山军工部在当时,物资极度匮乏、人才极度匮乏、设备极度匮乏。当时设备匮乏到什么程度呢?连炼铜造枪弹都做不到,只能收集打过的子弹壳和弹头,重新装填。造枪炮的钢从哪里来?靠游击队撬日本人的铁轨……更糟糕的是还面临着日本人的反复扫荡,生产经常中断。黄崖洞的厂子都被日军打到了门口,大批设备损毁。
  整个太行军工部在规模最大的时候也只有3300人,顶不上金陵兵工厂一个厂的人数。这些人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生产了这么多军火。试问,重庆的兵工厂生产量又有什么可值得夸耀的呢?人数是太行军工部的三十倍,物资设备都不缺乏,人才、技工更不缺。
  这种仅仅完成了本职工作的兵工厂,值得每个中国人铭记么?你要问有几个中国人知道重庆的兵工厂在空袭下坚持生产,那是不是也该问有几个人知道太行军工部在恶劣百倍的条件下坚持生产?要不要问有几个中国人知道黄崖洞分厂在日军都打到门口的时候还在坚持生产?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日军投降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GC党只宣传9.18日军侵华而不宣传8.15日军投降,不让国民看看日军投降书?难道仅仅是因为文中多次出现:日本陆海空军及其辅助部队向蒋委员长投降。或者是因为受降落款是: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特级上将蒋中正特派代表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
  首先,8月15日是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停火的日子。不是日本投降日。
  日本正式无条件投降日期是9月2日。出席受降仪式的是徐永昌上将,受降落款“徐永昌 中华民国代表”。这个投降书的内容网上一搜就有,里面没有提到什么向蒋委员长投向云云。
  所以很令人纳闷的是,为什么要纪念8月15日而不是纪念9月2日呢?现在国内的抗战胜利日一般定为9月3日,即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这是沿袭国民政府当年定下来的惯例。1946年国民政府通过决议设定每年的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如果说共产党政府只纪念9月3日(纪念文章有时会在9月2日刊出)是为了掩盖真相,那为什么国民政府当年也只纪念9月3日?国民政府喜欢贬低自己吗?事实上,把敌国无条件投降日的第二天设定为胜利纪念日是很多国家通行的做法。
  而说到8月15日,49年刚建国的时候恰恰曾经订这一天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后来51年的时候有人提醒说8月15日是日军停火日不是投降日,共产党一查,果真如此,于是就改成和国民政府一样的9月3日了。实际上,现在隆重纪念这个日子的只有一个国家——日本。
  如果脱开具体的日期,而注意到何应钦这个受降人,和投降书的内容,原作者想说的很可能是侵华日军向中国政府投降。这件事不是发生在8月15日而是在9月9日。这份侵华日军投降书在网上随便一搜也能搜到。
  这份投降书是这样写的:
  “降书”
  “一、日本政府和日本大本营已向联合国最高统帅无条件投降”
  “二、联合国统帅第一号命令规定[在中华民国(东三省除外)台湾与越南北纬十六度线以北地区内之日本全部陆海空军与辅助部队应向蒋委员长投降]”
  “三、吾等在上述区域内之全部日本陆海空军与辅助部队之将领愿率领所属部队向蒋委员长无条件投降”
  “四、……”
  ……
  最终落款只有岗村宁次,没有何应钦。按照记载,受降仪式也没有见到何应钦签字这一条。
  从降书可以看出,这只是侵华日军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以后按照战胜国的指令走一个过场罢了,所以在纪念的时候连国民政府都不重视。
  要知道,伟大的中国卫国战争是世界四大反法西斯战争之一!它不是用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就能打赢的。它是用重兵集团与敌人浴血奋战才打赢的!战争期间,国军陆军有3211418名官兵壮烈牺牲,其中包括8名上将,41名中将,71名少将。国军空军有6164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国军海军全军覆没,所有舰艇全部打光。
  我只知道二战中有欧洲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之分,或者有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欧洲战场之分,没听说过四大反法西斯战争这种说法。不知道是哪四大?难道还有北非战场?
  3211418是伤亡加失踪,记载于何应钦所著《八年抗战与台湾光复》。请不要把英勇负伤的战士说成死人好吗?伤亡数字还有一个3216079的数字,不知道哪个正确。此外,有一个盛传的380万人阵亡的更加耸人听闻的数字其实是国军加共军的伤亡数字。
  空军的数字就比较搞笑了,原来中国空军每架飞机平均要塞2-3个人?
  真实的历史中,根据国民政府编纂的资料,空军阵亡(包含失踪)4321人(其中包括地勤),负伤347人,军机损失2468架,记载于何应钦所著《八年抗战与台湾光复》。国军空军在抗战中算是最为令人钦佩的了。
  如果说国军空军是“死战报国”,国军陆军是“战略扯淡”和“士兵浴血奋战”,那么海军就彻头彻尾是“自沉避战”了。
  国军海军最强大的第一舰队和第二舰队,主力自沉在江阴,剩余舰只自沉在马当要塞附近。第三舰队自沉在青岛和刘公岛,更是一炮未发。第四舰队主力自沉在广东,只有一些鱼雷艇剩余。不过好在第四舰队还击沉过一艘日本驱逐舰,是抗战中击沉的最大舰艇,算是挽回了一点中国海军的脸面。
  说到所谓的“抗战是靠国军主力大兵团奋战打赢的”,这就不禁令人要发笑。你要说中国没有完全沦陷是因为“国军主力大兵团奋战”,这我同意。自从珍珠港之后,美国参战。国府判定美军必定会打败日军,所以由积极抵抗走向了消极抵抗。尤其是这一阶段,日军推进也走到了强弩之末,日军不大进攻,国军也安得清闲,从不图谋收复失地。从伤亡数字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情况:
  国民革命军的损失数据按时间划分如下:
  1937年7月7日-12月,447114人
  1938年1月-5月,342526人
  1938年6月-11月,2251000人
  1938年11月-1940年2月,404653人
  1940年3月-1941年11月,972851人
  1941年12月-1945年9月,789646人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从此以后直到抗战结束,共计3年零9个月,这接近8年抗战一半的时间里,国军伤亡只有全部伤亡的不到1/4。
  如果你告诉我说抗战胜利是因为国军积极抗战,倒不如说是美军、苏军帮国军打赢了战争。我觉得最多只能说国军挺住了,撑到了最终胜利,只不过赢得最终胜利的并不什么大兵团作战……
  假使说美国没有对日本动手,那倒是有可能国军什么时候会反击,最终赢得战争。不过在我们的时空里,国军并没有通过大兵团作战赢得抗战。
  
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
民主社会嘛,那不就是“黑心人地掌权,无耻的人发言,没脸没皮的人抛头露面”
皇汉、普世、满遗——中国网络三大害。
鲜花鸡蛋赠送记录

现在大陆大部分有文化的人还是知道抗日战争的确是国民党打下来的。这是国民党的功劳,不应该被抹杀。
1951年母亲毅然决定让他到外地读书。这年秋天,三姐崔璐领着崔琦来到北京的大姐崔颖处,然后在三舅和两年前已在香港定居的二姐崔珂的帮助下,姐弟俩通过合法手续抵达香港,崔琦随即进入香港培正中学读书。崔琦在香港读书期间,因为语言交流不便及生活艰难等诸多原因,强烈思念在家乡的母亲,两次写信给母亲要求回老家。母亲收到信后,通过别人告诉崔琦不要想家,好好读书求学才是对父母亲最大的安慰。崔琦刻苦攻读,靠全额奖学金完成中学学业,并于1958年获得美国全额资助,进入伊利诺斯州一所教会学校。这时,他的父亲崔长生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作为唯一的儿子,崔琦本应回国为父尽孝,但母亲却始终对他隐瞒了这件事,直到1959年夏天父亲去世,母亲都没对他透露一点儿消息。在这之后的9年间,母亲不管自己受多大的罪,甚至在61岁高龄时住茅草庵,都没有影响儿子的学业。1967年,崔琦在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一年后,母亲王双贤寂寞地离世,当时只有大女儿崔颖一个人守在她身边。
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
民主社会嘛,那不就是“黑心人地掌权,无耻的人发言,没脸没皮的人抛头露面”
皇汉、普世、满遗——中国网络三大害。
他是我敬仰的大师,但他却是一个失败的丈夫与父亲,他曾13年不和家人说话,妻子病重期间,他曾因为儿子照顾母亲期间的疏忽扔了一盆花而大发雷霆:你干的都是为了你妈。我不指望你养老

这是谁啊?
历史;人性其实有限,人心才是难测。。
被愚昧,不得已被愚昧,已经愿意再愚昧。当谁能正视历史,才有了反省的希望。现在丝毫看不出,死水一潭发臭。在繁华的背后,龌龊的勾当从未停止。
嗯,我觉得崔永元问陈竺的话非常犀利。。老百姓连白内障手术都做不起,这个国家真的应该羞愧,而不是把资助个把人这种事拿出来邀功或是炫耀!
有些事情是真的,有些事情不全是真的,GMD没有那么穷凶极恶,GCD也没有那么人畜无害,历史就是这样,政治就是这样,历史是被胜利者QJ过的,这种事情谁都知道,胜者王侯败者寇,就是这样罢了
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抗日爱国将领的评价还是相当客观的
不知道,不是因为共产党的“愚人”宣传,而是因为很多人没关心过那部分历史。
回复 19# yulv
从网上转的,我也没认出来
首先这里有个表,是茅台酒历年的产量,大家看一下:

年份 产量(吨) 备 注

1951 20

1952 75

1953 72

1954 163

1955 209

其中出口(吨)

1956 274 14

1957 283 30

1958 627 53

1959 820 51

1960 912 40

1961 347

1962 363

1963 325

1964 222

1965 247

      这是51年至65年茅台酒年产量的统计数据,59、60年的产量确实很大分别是 820吨和912吨。

      那么我们肯定最先想到的是一吨茅台能用多少吨粮食。这个具体的数据我没有,但是我知道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几种粮食混合酿酒应该是1吨酒用2.8吨左右的粮食,单一高粱的话比例是1:0.5左右。那么茅台是用什么酿的呢?

      答案是:高粱。但是并不只是高粱,而是以优质高梁为原料,用小麦制成高温曲,多次发酵,多次取酒,而且经过两次加生沙(生粮)、八次发酵、九次蒸馏……等等一系列繁琐的工序酿造而成的。由此猜测酿造1吨茅台酒应该至少得需要2.8吨的粮食。那么820吨茅台酒就需要2296吨粮食,和2200吨这个数值很接近了,那么是不是等于这个说法成立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说,就是茅台酒的制作周期。茅台酒有不同于其他酒的整个生产工艺,生产周期7个月。蒸出的酒入库贮存4年以上,再与贮存20年、10年、8年、5年、30年、40年的陈酿酒混合勾兑,最后经过化验、品尝,再装瓶出厂销售。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茅台酒要出厂从酿制的第一天算起大约得需要5年时间。那问题就在这里了!以此推算出60年出厂的酒用的是55年的粮食,60年的粮食产的是65年的酒。

     我们再回去翻翻51年至65年茅台酒年产量的统计表发现64、65年的产量是最低的(分别为222和247),也就是说59、60年用于酿制茅台酒所消耗的粮食也是最少的,根据我们之前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出,59、60年用于酿制茅台酒所用的粮食大致在600吨左右,如果按100万人一天口粮为2200吨来算,600吨粮食这也是大约28万人一天的口粮,也不少了,何况我们在计算时有些数据也只是猜测。

     我并不是学历史的,但是我不想看到被人用粉饰过的历史,历史应该就是一件事,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一件一件的事,怎么解读应该是每个看到它的人自己的事情,而不应该已经被定了调子的宣传工具,如果历史沦为了工具我觉得是件挺悲哀的事儿……
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
民主社会嘛,那不就是“黑心人地掌权,无耻的人发言,没脸没皮的人抛头露面”
皇汉、普世、满遗——中国网络三大害。
鲜花鸡蛋赠送记录

回复 26# laurence647
那个,你真不是历史专业毕业的?
这个传言就和那个老蒋在西沙海战期间协助大陆通过台湾海峡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来未见台湾方面有任何记载或者当事人的回忆文章提到此事,查来查去,就只有大陆有这方面记载而且至今大陆正规的历史研究文献中也从未见过记述此事的,都是那些什么揭秘,纪实文学或者报告文学一类的以娱乐为主的文章中反反复复地对此津津乐道。
大陆研究蒋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个赴台湾查阅国民党中央党部档案并赴美阅读蒋日记的杨天石从来没见到过关于此事的文字或者言谈。他在被别人问道此事时,虽然言辞比较隐晦,但基本就是认为此传言为无稽之谈。
另外研究国共关系史的著名学者杨奎松也曾经戏虐地说,他目前能查到的关于什么林在重庆想蒋表忠心和蒋在林死后闻讯落泪的记载是1974年大陆批林批孔运动时,重庆偶大学的大批判组的小册子。
研究历史态度要慎重,尤其是引用时务必求本溯源,以看到原始出处全文为要,保证没有被篡改或者断章取义才可以使用。而且孤证不信的原则什么时候都是对的。
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
民主社会嘛,那不就是“黑心人地掌权,无耻的人发言,没脸没皮的人抛头露面”
皇汉、普世、满遗——中国网络三大害。
鲜花鸡蛋赠送记录

3月3日晚,山西代表团抵京。在众人的谦让下,已连续57年参加全国两会的申纪兰第一个下车。不用搀扶,82岁的她自己完成了登记。

从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始,她是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被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活化石”。

去年,有媒体称申纪兰“参加了十一届全国两会,从未投过反对票”。此言一出,引来无数热议。

提起此事,82岁的申纪兰起初有些迟疑,而后认真地说,“当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不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我文化低,说不清楚。但这么多年,内心拥护的事,我就投票,不拥护的事,(我)就不投票”。

什么是内心拥护的事?申纪兰毫不犹豫,“我始终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也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

稍停片刻,她解释说,“社会中有不好的事和现象,那是个别人出了问题,不是党不好。要这么看,不是党的领导,哪能为人民做这么多事?这一点,我文化低,说不清楚,但是有感情,也从不会忘记”。
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
民主社会嘛,那不就是“黑心人地掌权,无耻的人发言,没脸没皮的人抛头露面”
皇汉、普世、满遗——中国网络三大害。
国民党抗日时期的主要作用还是要肯定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