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高层很多美国人:联想柳传志其实就是洋买办!联想已经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了!
| 从搬出中国到滚出中国,联想做错啥了?(图) 文章来源: 酷玩实验室 于 2019-05-29 08:04:5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5487 次)
 2019年5月,在联想进行了持续将近1年的“5G投票事件辟谣“之后,中国网民对联想的反感,达到了顶峰。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企业里,联想是特别适合写“重生文”的。
 
 在我小时候,联想是响当当的”民族品牌“;而到今天,联想是路人皆知的”美帝良心“——
 
 一个企业的“人设”,竟然可以崩坏到这种程度。联想称第一,百度都只敢称第二。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这不是一篇打算喷联想一通然后拍屁股走人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最近我们看得太多了。
 
 我相信,没有人愿意自己被喷。如果被喷成这样,却依然坚持走这条路,说明他的内心是很坚定的。又或者说,他实在是没有别的路可走。
 
 我也相信,没有一个中国人,在内心深处会愿意做“美帝良心”。
 
 一个中国人,但凡有得选,总还是想做个中国人的。
 问题是,如今的联想,可能没得选了。
 
 哪有什么坚持,全靠死撑。
 
 一个好好的民族品牌联想,是怎样陷入这样“被喷 → 坚持 → 被喷得更惨”的恶性循环的?
 
 如果能重来,它有没有机会成为华为?
 
 1
 
 联想的起步,其实比华为还早了3年。
 
 1984年,北京中关村。
 
 三个男人在办公室里愁眉紧锁,公司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创业不到半年,20万的创业经费已经被骗走了14万。
 
 几个坐办公室的大男人,用板车拉着运动裤、旱冰鞋和电子表,沿街叫卖,维持生计。
 
 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他们是中科院旗下的新技术发展公司正式员工。但再这么折腾下去,说不定会被当作“投机倒把分子”抓起来。
 
 不能这么混下去了。
 
 在决定公司生死存亡的那一天,他们三个把各自的想法写在纸条上,默念几秒之后同时打开,三张纸条写着同一个名字——
 
 “倪光南”
 接着,他又带领整个板卡团队,自主设计了整个主板和主板芯片。
 
 1991年,倪光南又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打印机芯片。
 
 令人意外的是,他们研发的芯片,居然比当时的打印机巨头惠普,自己研发的芯片还要好。于是,靠着和惠普的合作,联想的势头一片大好。
 
 接着,1992年,倪光南又开始全力研发程控交换机。2年后,研发成功。
 
 今天我们都知道,华为是世界通信业的技术龙头。可是在那时,靠着2.1万元起家的华为,整个公司的营收,都比不上联想一个程控交换机产品。技术更是被联想远远甩在身后。
 
 更何况,倪光南还在马不停蹄地研发,几乎每年一个产品。1993年,倪光南又搞出一个金融平台软件。一经推出,同样大受欢迎。
 
 倪光南带领研发的每一个技术,都像一只下金蛋的老母鸡。这一系列卓越的成果,在1994年结出一个大果,倪光南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而彼时的柳传志,也是难得一见的运营和销售奇才。
 
 二人珠联璧合,在几年的时间里,联想迅速成为了中国科技企业的龙头。然而,在联想的辉煌路上,祸患的种子早已埋下。
 
 技术的研发,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1987年,后来叱咤风云的台积电成立,投资额相当于4500万美元。当时联想营收不过几千万人民币,从来没搞过芯片,连设计用的工具软件都没钱买。
 
 倪光南带领技术团队虽是高歌猛进,给财务带来的压力却是巨大的。
 
 关键是,柳传志还发现:争夺市场不一定要靠技术,最重要的是客户满意。
 
 联想的技术团队有过败笔产品:四型汉卡,单板机……曾经费大力气研发,却先后被市场拒绝。
 
 相反,一些简单轻巧的创意,如一键上网、一键修复等,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到底是继续要闷头搞技术,还是面向市场搞营销?
 
 这本来不是一个选择题,但是对于创业十年的联想来说,人力物力有限,这是他们最现实的问题。
 995年,联想走到了命运的分岔口。
 
 6月30日这天,联想200多名中高层干部,乌压压地坐在总部会议室里。
 
 主席台只放了一张桌子,两把椅子。
 
 联想最大的上级——中国科学院派来了一位代表,宣读《关于联想集团领导班子出现分歧的情况通报》。
 
 此刻,不过是矛盾的爆发。他们的争吵,已持续了两年之久。
 
 起因是1993年底,倪光南成立“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要做自己的CPU。
 
 
 
 这是一个所有PC产品都要用到的核心部件,彼时,微软和英特尔组成的Wintel联盟,几乎垄断着全世界的市场,只有日本还在做最后的殊死抗争。
 
 也许倪光南意识到,这是中国发起冲击,防止市场被血洗的最后机会。
 
 然而,这个产品不像前面的一系列芯片,操作简单,投入较小。这是一个押上联想整个公司的命运,都负担不起的产品。
 
 可倪光南着急啊,此时的他已经54岁了。退休前产品能不能问世,还是一个问题。他更打心底里明白,科技对中国的重要性。
 
 于是,1993年,倪光南用他强大的人脉,拉上了长江电脑公司和复旦大学,一起研发。但是在柳传志眼中,挑战英特尔的CPU,可能是世界上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联想的PC业务稳赚不赔,已经是稳定的现金牛。柳传志还搭上了房地产的顺风车。他从1992年开始,就在烟台、福州、惠阳等城市买地,建立联想工业园。
 
 联想集团副总裁李勤,常常和倪光南吵架。他说,倪光南每年都要拿上百个研发项目来申请,大多都是只赔钱不赚钱的,我当然要指出来了。
 
 柳倪二人开始频频内耗。柳传志更换财务总监,倪光南举报柳传志有个人经济问题。
 
 柳传志表示再也无法与倪光南共事。
 
 联想集团最后的决定是——留用柳传志,解除倪光南总工程师和董事的职务。
 
 2
 
 1999年,彼时已经60岁的倪光南,离开了联想。
 
 已被解聘的他,落寞地向联想呼吁:请不要解聘我的工作成果。
 
 他害怕连带自己的成果,也被联想一起解聘了。没想到一语成谶,联想几乎裁撤了所有技术团队,彻彻底底变成了一家贸易公司。
 
 
 
 2000年,互联网泡沫崩溃,几乎所有的科技公司都受到波及:网易发行价15美元,跌到0.47美元,被纳斯达克摘牌;中华网的股价缩水到市值的1/200,被人收购出局。
 
 柳传志目睹了无数科技企业的猝死,他决定:转移联想的业务重心。
 
 从那一年起,联想成立联想控股,高调进军各个行业。
 
 神州租车、拜博口腔、房地产企业融科智地、互联网金融企业拉卡拉、水果公司佳沃鑫荣懋、私募和风投公司君联资本和弘毅投资……联想处处发力,除了老本行。
 
 但是柳传志的路风光无限。这一年,联想正式被纳入香港股市恒生指数。
 
 
 
 柳传志的联想活色生香,倪光南,却成了那个被解聘的人。已是快要退休的年龄,可是他还铆着一股劲——要做中国自主的操作系统和芯片。
 
 他永远记得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的那句话:“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芯就是芯片,魂就是操作系统。
 
 这是中国科技之殇。
 
 恰好1999年9月,把濒临倒闭的BBT,重组成为“中芯微”的李德磊,找到了倪光南。倪光南和李德磊相识于加拿大访学之时。
 
 曾经的他们虽没有过多交集,但这支“中芯微”(方舟科技前身)的技术团队,曾承接摩托罗拉的外包业务,也做过日立的芯片业务。
 
 从这支带着技术基因的团队身上,倪光南似乎一下子,看到了“中国芯”的希望。
 
 不要一分钱,也不要一点股份,搭上自己的全部,为李德磊找人、找钱、找资源,还拉来了科技部的项目。
 
 2001年4月,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枚嵌入式芯片“方舟1号”诞生。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芯片。
 
 接着,又研发了”方舟2号“。
 
 国家也开始投入资金支持,并全力配合方舟芯片的推广。
 
 北京市政府直接订购了几万台,国务院众多部门,还有其他的行业也被召集起来,大家要一起支持国产芯片。
 
 与此同时,倪光南还用自己的人脉,拉来了很多企业客户,但李德磊却拒绝为他们供货,他从一开始,就只打算把这些货卖给政府客户。
 
 
 
 因为操作系统早就被Wintel联盟垄断了,不支持方舟搞的这一套技术,各种软件也不兼容。市场上的人不会买单的。
 
 可是,政府部门的人也纷纷抱怨,买来的机器甚至成了被封存起来的废铁。
 
 与此同时,李德磊也放弃了”方舟3号“的研发。
 
 倪光南赌上了自己的信誉拉来了客户,却不能为他们供货;方舟3号也无法继续研发,不得已他只得离开了方舟。
 
 
 
 而此时的李德磊,却靠着倪光南拉来的资源,在中关村盖起了方舟大楼,直至今日依然屹立不倒。
 
 很多人都说,这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再加上没能成功研发的芯片,对倪光南的负面扑面而来。
 
 2018年,中兴被美国制裁,倪光南当年的助手梁宁,回忆起这段往事,无比沉痛。
 
 她写道:
 
 世人眼中,他是一个唐吉柯德。被柳传志逐出联想,曾经推动的重大项目未能完成。为了这个梦想被一个又一个人利用。
 
 他明知道自己在被人利用,还是宁可冒着一世英名赴水流的风险,还是继续尝试、继续努力。
 
 不作为,无过错的人们嘲笑他:“不识时务”、“老被人骗”、“被人骗了还在继续做”……
 
 然后所有人,继续直接间接地为“无芯”买单。
 
 只是,那时的他,在人们眼中,只是一个骗子般的固执的科学家。
 
 2006年,因为此事,被牵连的倪光南,只能一遍又一遍遗憾又愧疚地说,自己看错了李德磊。
 
 然后,67岁的他独自落寞地向科技部负荆请罪。
 
 
 
 于此同时,联想正处于人生巅峰。
 
 2004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国人震惊了:从来只有外资吞并中资,竟然有中资收购外资?
 
 一时间,联想被视为中国品牌的骄傲,柳传志被视为中国企业家的骄傲。
 
 2005年,人民网放出了这样一篇报道——《联想三代CEO的接力与演进》。在文章中,联想的崛起,被视为中国企业的典型样本、中国经济的反映。
 
 讽刺的是,收购IBM仅仅一年,联想就宣布将全球总部从北京迁往纽约,迈出了成为“美帝良心想”的第一步。
 
 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浪潮下,像联想一样,成长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有能力做研发的自然也越来越多。
 
 然而,在以利益为重的企业上栽倒两次的倪光南,此后再也没找任何企业合作。
 
 只是,直至今日,已经80岁的他却从来没有一天停下,为国产操作系统和芯片奔走呼号的脚步。
 
 即便无数人都说,他带着那股堂吉诃德的“傻气”,即便他的一世英名,在很多人眼里,早已荡然无存。
 
 在博客中国上,他的个人专栏,只有50个粉丝。然而他却写了115篇文章,几乎都在为自主设计芯片和操作系统,还有开源软件等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