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浅谈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免费论文网 杨祥平

摘要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艺术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激起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本文将就语文课的导入艺术做一简单探讨。
关键词  语文课   导入艺术
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至五分钟不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讲,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端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开讲,起着对整堂课‘定向’的作用。……犹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又好像下棋,第一着的出动,直接关系到全局的输赢。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教师讲课导入很好,就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一位优秀教师应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好的导入艺术设计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的方法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现归纳几种,以见一斑。
一、释题导入法
分析课题导课法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如讲《海洋与生命》这篇课文,可以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海洋学是一门多科性的科学,包括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这是一篇有关海洋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文章,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知道,原始生命最初是在海洋中诞生的,辽阔的海洋昔日是生命的摇篮,如今是天然的牧场。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为揭示文章的“主脑”,弄清题意就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比如我讲《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就是这样开讲的: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六月指农历六月,也就是荔枝的成熟期在农历六月,荔枝是这篇课文的说明对象,丹是红色,也就是荔枝的颜色。标题是明代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虽只有七个字,却从三个方面概括了荔枝的生态特征:荔枝的产地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成熟期在夏历六月(公历七月),成熟时的颜色为红色。学生了解题目之后,对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大有裨益。
二、时代背景导入法
    这是常用的导入法。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知人论世”。所有诗、文,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又因时因地因事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若要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先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在何种情况下写成的文章: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本文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再比如讲授《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导入新课:
本文最初发表在1960年2月29日《中国青年报》,是该报记者集体采写的。故事发生在1960年2月。当时,三门峡工程是我国的重点工程之一。根据早先签订的中苏合同,由前苏联援建。但苏联当局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给工程造成了严重困难。我国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议这一工程。而山西省承担的从芮城风陵渡到平陆南沟的省级公路,就是支援三门峡工程重点公路,对加速工程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一九六0年春节刚过,平陆县修路的广大民工放弃假日的休息时间,在张沟公路段上投入紧张的劳动,中毒事件就在这时发生。
这样介绍写作背景,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以外的事件有个大致的了解,对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容很有好处。但是,所有关于背景的介绍,都必须紧密结合课文,切忌喧宾夺主,反对华而不实
三、故事导入法
先讲一个短小精悍的与课文有关的故事,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比如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先讲林冲到天王堂之前的故事:祸起五岳庙、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让学生先对林冲的性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对讲课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再比如讲《林黛玉进贾俯》这篇文章,可以先讲《红楼梦》的第一回的两个故事:女娲补天、木石前盟。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贾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玉”。“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顽石即天庭的神瑛侍者,曾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所有的眼泪回报他。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前缘,在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一般”的感觉;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不能好了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不许见哭声”相照应。在上《不求甚解》时我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老太太做寿,满堂儿孙、亲戚朋友都纷纷送礼、问候。但有位客人没有买礼物,觉得不好意思,就提议做一首诗来祝贺。众人都很高兴,客人便吟诵起来:
    “这个婆娘不是人!”
    大家听了很震惊,都斥责这个人胡言乱语。客人说:“别急,请听下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好!好!众人转过了神,夸赞起来。客人又道:
   “儿孙个个都是贼!”
    这下老太太的儿孙可不干了,围过来要揍他。客人又说:“别忙——盗得仙桃庆寿辰!”
    儿孙一听又乐了。众人都赞扬这首诗得好。
    这个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如果只看到第一句或第三句就认为是在骂人,便会误解。只有四句一起看,才发现是好诗。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而应该“不求甚解”(即把握大意和梗概)。下面就来学习课文《不求甚解》。
四、音乐导入法
“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新课开始时可借助于音乐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情境之之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所以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比如我在教学《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课时,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军事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历历在目,如在眼前。这样,歌曲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知识的殿堂,教学气氛是那么和谐;那么愉悦,授课结束时,学生还沉浸在艺术享受中。在教学戴望舒的《雨巷》时,先播放江涛的同名歌曲“独自撑着雨伞,彷徨在悠长的雨巷,我希望遇见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她象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她彷徨在雨巷……”学生们仿佛听到了美丽的姑娘在雨中来回徘徊的脚步……讲《胡同文化》时,先播放《前门情思大碗茶》,然后在音乐声中问学生有没有去过故宫,让学生伴着音乐讲述故宫的金碧辉煌,然后再联系《我这一辈子》、《大宅门》等电视剧,设置情境,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胡同的特点。以此导入新课。虽然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但是我感觉,这堂课的效果比使用课件还要好。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先播放歌曲《新鸳鸯蝴蝶梦》:“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老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很多学生都有心目的(偶像),对流行歌曲的魅力更是无法阻挡。老师如能时不时地兜出几首,定会让学生感觉:老师和我们是“一条线”的,从而觉得贴心。我在上鲁迅《祝福》时,首先请一位男生唱了一首张学友的〈祝福〉“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一刻偎着烛光让我们静静的度过……” 同学们,张学友的祝福唱得多么柔情!多么温馨!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祝福》却是沉重的、凄惨的,因为主人公竟在祝福的气氛中死去……
谢谢分享,很长见识。
五、设置悬念导课法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悬念的设置上,教师应注意设置恰当适度的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太悬或不悬都将降低学生学习主动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有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次被邀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住地问:“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样式好吗?质料好吗?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你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样式,什么质料的好?” 安徒生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人大笑不止。这位教师接着说:“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儿的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使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童话《皇帝的新装》。”这个导入利用课文联系现有的故事精心设置了一个悬念,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情境,从而为课文的成功教学创造了条件。再如讲授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这样开头:本文讲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前此两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郑国对秦国的一场外交斗争。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如果郑国只凭武力打仗肯定失败,现在就看出来外交的重要了。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凭借他的两行伶俐齿三寸不烂舌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主动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是如何退兵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令人称奇的口才。(板书  〈烛之武退秦师〉)
  开讲设计的这个问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产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需要指出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卖关子、设卡子,那样就失掉了悬念的意义,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了。
六、运用比较导课法
所谓比较,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如教授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可以这样导入:前面我们学过了江泽民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那是一篇演讲稿,也是一篇议论文,语体特点是语言的概括性、论辩性和鼓动性。我们还学了〈蛇岛〉一文,那是一篇说明文,属于科技语体,特点是语言准确、简明、平实。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小说,看看文学语体有哪些特点。这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就是语体特点,这样导入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充分复习了前几节课讲过的内容,有助于知识的巩固。
再比如讲授毛主席的[沁园春  长沙],可这样设计导入“秋天在许多文人笔下都是萧瑟的。比如我们刚刚学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狄花秋瑟瑟”再有《红楼梦》中的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多么令人伤感的景象!而今天我们要学的毛主席的名篇[沁园春  长沙],却为我们描绘了一派生机盎然的秋天的图画,真是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板书[沁园春  长沙])
七、名人逸事导入法
    对于名人,学生知道的通常都是他们的本质或主要方面,往往对他们的侧面和一些小事不甚了解。但学生常常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致。所以搜几则名人的鲜为人知的逸事,带到语文课上,定会取得不凡效果。比如我在讲杜甫的〈登高〉时,由于刚刚学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可以先将李白与杜甫的逸事讲给学生:在唐代的诗坛中,有耀眼的“南北泰斗”一个称“诗仙”的李白,家住四川,一个誉诗圣名杜甫,生在河南。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这两颗诗坛的巨星,原先并不是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他们互相之间都是慕其名而没有见过其人
传说有一天,杜甫千里迢迢来到李白的住处寻访。但见翠竹掩得草庐绿,耳边鸟雀声声请。不巧,李白到朋友家喝酒论诗去了。杜甫等的实在心焦不耐烦了,就在李白家的后院假山旁游来踱去……突然听到泉水叮咚,他有心无意的以泉为韵,脱口而出 “泉泉泉泉泉泉泉”恰好李白刚走进家园,见一位头戴蓑笠拘谨的陌生人,直看着泉水发愣,应声和道:“洒下银珠粒粒圆”杜甫见此人举止潇洒,仪表不凡,如玉树临风,出口韵中,忙问“此公莫非李太白?”李白应道:“然然然然然然然”
真不愧为“诗仙”“诗圣”,出口成韵,相映成章,一首合作的绝妙的绝句谱成了:
泉泉泉泉泉泉泉,洒下银珠粒粒圆
此公莫非李太白?然然然然然然然
联诗竟成了他俩之间的媒介,从此结为亲密的诗友,开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月行”的游历生活
    如此,两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大诗人,就出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备感亲切,在愉快的心境中进入学习。
八、手机短信  (免费论文网 www.mianfeilunwen.com )
    短小精悍、情趣盎然的手机短信早已是E时代青少年的宠儿。如果在导语中适当运用,必将和学生碰撞出火花。我在上《项链》时的开场白——
    大学时候,有一次上晚自修,突然“滴滴滴”手机响了,我一看,是一则短信:
   偶然与你相见,你双眼对我放电,遇此尴尬场面,我的站姿不敢改变,想用视线与你划清界限,你竟张嘴有吻我的意愿!我的妈呀!———
    我故意戛然而止,有个大胆的男生喊:“哪个男孩这么大胆子”(众生笑)
    我笑了,说:“你上当了!谁家的大狼狗没拴铁链!
”(众生暴笑,那男生害羞垂头)
    我紧接着引入正题:乍一看短信,我们感觉肯定是恋人初见呢呢!但最后才知原来是看见狗了!回头想想,它的确没有戏弄我们——人家又没说是“人”,只是我们凭自我感觉罢了。所以,这就叫……(学生答:预料之外、情理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经典作品《项链》。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返回列表